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60)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第98节:回到祖国(51)

  这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不可抗御的。但当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在一部分人身上滋长颇盛。一部分人任意贬低中国文化,认为外国的东西一切都好。要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克服这种"贾桂思想"。

  下面我又谈到文化多元产生论以及四个文化圈和两大文明体系的问题,这里从略。我又介绍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他的学说,上面已经讲到过,也从略。

  我主要要讲的是,我们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对待中国文化,缺乏历史眼光。他们只看到眼前,忘记了过去。他们以为中国从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接近愚蠢的想法。在中国汉唐文化发展鼎盛的时代,西方一些今天文化昌明的民族,那时还处在蒙昧阶段。这件事我先不谈。但是,可惜的是,连欧洲人自己好像也把这个历史事实忘得jīng光了。实际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在欧洲人眼中还是有极高文化的民族。欧洲当时最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同爱克曼谈话时,还对中国说出了最高赞誉的话。据我的看法,欧洲人改变对中国的观感是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这一次战争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的。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从此天朝大国这一只纸老虎彻底被戳穿,声誉在欧洲人眼中一落千丈,一蹶不振了。连一些中国人自己也受到了传染,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但是,万事沧桑,万事万物无不随时变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逐渐露出了破绽。这一点连一些西方人自己也并不讳言,这是我们中国人猛省的时候了。

  5?《〈佛教与中印文化jiāo流〉后记》

  这是一篇很短的小文章,但是其中所谈的问题,却决非不重要。

  我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专著和论文,有一些出版社重专著,轻论文集。其实内行人都能知道,真正能及时地反映学术研究最新情况的并不是专著,而是论文。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我的特殊的研究方法。我研究佛教混合方言,当然要细致分析和探讨这种语言本身的语法变化的特点。但是,最重要的是,我通过研究佛教梵语的变化来确定佛教部派,甚至大乘起源和流布的时间和地点。因为佛教梵语各具时代和地域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我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

  6?《文学批评无用论》

  我以《红楼梦》为例,指出二百年来读过此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亿了。但是根据红学专家的评论而读的人,恐怕绝无仅有,因此我说文学评论无用。但是红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还是很有意义的。探讨此书的思想和文字,各执一词,各树一帜,对于某一些读者,也会是有用的。

  7?《〈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序》

  一九八八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到会的中外敦煌吐鲁番学者数十人,很多人在会上发表了论文。这一部论文集就是从发表的论文中选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世界上这一门学问的研究水平。我在大会的开幕词中讲了两句话:敦煌吐鲁番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在世界,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因为,时至今日,学术已成了天下之公器,任何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办法都行不通了。此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青年中外学者脱颖而出,成果斐然,受到了不同国籍的老一代学者的赞扬。中外青年互相切磋琢磨,时有激烈争论,但个人友谊却随之而加深加固。这都说明,在我们这一门学问中,狭隘的民族感情已经为大公无私的、唯真理是务的国际合作jīng神所取代。

  8?《祝贺〈比较文学报〉创刊》

  这是极短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讲,在中国,比较文学已逐渐成为显学,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已经出版,这一切都已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注意。

  9?《巴利文》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篇学术论文,只是一篇概述,概述了巴利文的情况。共分三部分:语言、文献、语法。第一部分讲了巴利文的系属。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语言,而是一个混合方言。第二部分讲文献,共有两类:一,巴利藏;二,藏外典籍。第三部分讲语法,这一部分最长。先讲语音,列出了字母,并指明,从语音变化来看,同梵文相比,巴利文处于俗语阶段。把巴利文的元音和辅音都介绍了一番。然后讲语法。这里面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比较法、代词、数词、动词。在动词一节中讲了人称、时间、语态、语气。总起来看,巴利文动词变化离开梵文比名词变化还要远;新形式大量出现,双数几乎完全消失;中间语态也处在消失中;完成时只剩下一些残余;许多纡回构成形式占了重要地位;现在时使用范围扩大。

  第99节:回到祖国(52)

  总之,这一篇文章只是一个概述。

  10?《祝贺〈文献〉华诞十周年》

  我最怕极"左"路线盛行时的理论性的杂志。这种杂志巍然俨然,调门很高。然而,只要政治风向一变,它们立即翻脸不认人,因此我就害怕。而《文献》却是被理论家们视为"资料性的"杂志。它老老实实地安于这个地位,既无石破天惊的宏论,又毫无哗众取宠之心,本本分分,朴实无华。这就是我爱它的原因。

  11?《补遗〈关于神韵〉》

  在一九八八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神韵》,上面已经加以介绍过。到了今天,我又写了这一篇"补遗"。应该感谢敏泽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通知我,钱钟书《管锥编》谈及宋范温的《潜溪诗眼》。此书中有论"韵"的地方。范说:"有余意之谓韵。"这颇有点像印度的"没有说出来的","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

  12?《〈中国比较文化论集〉序》

  我用黑格尔的正、反、合的理论来解释中日两千年的文化jiāo流的关系。一八六八年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一八六八年后,中国也向日本学习了一些东西。从现在开始是"合"的阶段,两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关于"反"的阶段,可能有人不理解。实际上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向日本学习了大量的东西,包括许多名词和术语。

  13?《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十五和十六张译释》

  这又是一篇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

  14?《〈历史研究〉35周年祝辞》

  《历史研究》走过了三十五年,并不容易。现在有人竟然认为历史无用,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历史是非常有用的,不研究是不行的。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非通中国历史不行。

  15?《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在佛教教义中,弥勒佛是未来佛,还没有出世,释迦牟尼才是现世佛。中国的汉族不是一个宗教性qiáng的民族,信佛,信道,大都是马马虎虎,只要看道教庙里间或有佛像,佛教庙里也有道教的神,就一清二楚了。弥勒佛传到了中国以后,与布袋和尚相融合,成了几乎每座庙里必有的大肚弥勒佛,并不太受到佛教徒的尊敬。但是,在历史上,在政治上,这位佛爷常常受到利用。唐代的武则天就自称是弥勒转世,在一大堆尊贵的名号上又加上了"慈氏"二字。"慈氏",梵文"弥勒"的汉译也。中国的老百姓中的革命者,起兵造反时也往往自称是弥勒佛下凡,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迷惑别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记述颇有一些。仅国祚极短的隋代,就发生了两次这样的事件,一在六一零年,一在六一三年。当然,利用其他神祇造反的记录,也有一些。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0/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