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52)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14?《我和外国语言》

  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我几十年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

  15?《在"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我这一篇《发言》共谈了七个问题:一,关于"危机"的问题;二,比较文学的范围;三,比较文学的目的或作用;四,关于新名词的问题;五,世界文学;六,日本文学的启示;七,一国中民族文学的比较问题。

  《发言》原来没有题目,后来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用今名。

  16?《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第19页译释》(英文)

  这是一份英文稿,后面谈到。

  一九八七年

  本年共写各类文章二十六篇,包括创作和学术文章。基本上可以算是学术文章的有十六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

  这是一篇相当长的论文,后来作为第七章编入我的《糖史》第二编,国际编。

  我在上面曾说到过我写《糖史》的原则:我并不想求全,只要von

  Lippmann和Deerr两部《糖史》中已经有的东西,我尽可能不再重复,那两部著作是完整求全的。我的《糖史》第一编,国内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多方搜罗来的。这一点那两位国外学者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也不应当这样要求他们。在国际编内,有时候非用他们的材料不行,但我也把这种情况压缩到最低限度。换一句话说,材料也基本上都是我搜罗来的,读者一看内容就能够知道。现在这一篇论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我使用的都是汉文资料。我是有意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由读者来评断。

  我不是为写《糖史》而写《糖史》,我有我的用意和着重点。我的着重点首先是讲文化jiāo流;其次是阐述中国人在这些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华工们所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牺牲。是中国华工以及接近奴隶的"猪仔",为美洲许多国家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流血流汗,奠定了基础。最后我还特别qiáng调从非洲被欧洲殖民主义的qiáng盗们贩运到美洲的黑人或者"黑奴"的作用。他们牲畜般地被白人奴役,在甘蔗园中、在制糖厂中,他们也是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使南美洲和中美洲产的白糖流布世界。

  第85节:回到祖国(38)

  2?《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2和1?4两张(四页)译释》

  这是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2和1?4两张四页的译释。详细情况上面已说过,不再重复。这说明,我在一九八七年仍然从事这项工作。

  3?《〈东南亚历史词典〉序》

  这不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只是一篇序。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最爱历史的民族。我们不但对本国历史有不间断的比较可靠的记述,对外国,其中也包括东南亚国家,也有记述。这些记述对研究有关国家的历史,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中国学者,只要掌握了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字,利用有关国家的史料,再加上我们史籍中的有关史料,这样来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包括撰写《东南亚历史词典》,自然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4?《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下面按内容目次对本文加以简略的阐明。

  一、问题的提出提婆达多,梵文Devadatta,也译为"调达"等等,意译是"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弟,后来也随佛出了家,当了和尚。佛经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他,把他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他屡次想方设法加害佛祖,死后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的主要罪恶是想争夺僧伽的领导权,破坏僧伽的统一,这种行为有一个术语,叫做"破僧"(sa

  n

  ·ghabheda)。但是,佛典在罗列他的罪状的同时,有时会露出一点破绽:提婆达多并不那样坏,还有人信从他。我因此想到中国一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贼",一部《二十四史》,很多地方都可以碰到这种现象。恐怕提婆达多也属于败者一类。

  但是,中外佛教史专家的著作中,有的也间或提到提婆达多的名字,却没有一个人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更没有人提到,他同佛祖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意见不合,而是有更深的含义的。我借用了我国前一段很长时间内习用的一个政治术语"两条路线的斗争",来表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我在本文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提婆达多,特别是他与释迦牟尼的矛盾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胜者"释迦牟尼的徒子徒孙们,最先是口传,最后写定成书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但是,正如常人所说的"不能一手掩尽天下人的耳目",其中有一些真实的材料,对我今天的探讨是非常有用的,这是如来佛忠实的徒子徒孙们始料所不能及的。

  因为有关的经典太多,我最后选定了以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依据,来叙述佛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与斗争。因为,这一部经名称就标出了"破僧",是资料最集中的一部佛经,是专门讲提婆达多破坏僧伽统一的。

  这一部佛典讲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用的是典型的印度方式,几乎是从开天辟地讲起的。它讲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堕落;由于堕落而争夺土地,于是产生了国王。又经过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出现了释迦种。最后出现了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的兄弟甘露饭王,生子提婆达多。因此,佛祖和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讲释迦牟尼的诞生,又用的是印度方式,烦琐详尽到令人生厌。两位主人公一出台,本经就讲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有矛盾?道理讲不出,也无法讲出,好像他们俩天生就是冤家对头。古今中外专讲一面之辞的书籍,往往如此,因为它们实在讲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后来佛祖厌倦人世,出家修道。先行苦行,不久就发现:"此是邪道,非清净道。"舍之而去。在这里,这一个举措虽为所有的佛传所共载,却是一个伏笔,这与提婆达多有关,下面还要谈到。后来释迦牟尼终于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了正果,成了佛。有了佛,才能有僧伽,有了僧伽,才有了"破"的对象,而破之者就是提婆达多。

  《破僧事》接着叙述提婆达多的活动,特别是"罪行",说他处心积虑要伤害释迦牟尼;又叙述他与未生怨王(阿阇世)的关系,二人先是仇人,后来又变成了朋友。又叙述提婆达多与六师外道之一的晡剌拿的关系。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是其中却隐含着提婆达多的宗教哲学思想,下面我还要谈到。《破僧事》又叙述了提婆达多处处同释迦牟尼对着gān,别立"五法"。这对了解提婆达多的宗教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五法"都是针对释迦牟尼的:第一,不食rǔ酪;第二,不食鱼肉;第三,不食盐;第四,用衣时留长缕绩;第五,住村舍内。这"五法"对于了解提婆达多同释迦牟尼的斗争,有重要作用。下面又讲到提婆达多破僧的五种禁法:第一,不居阿兰若;第二,于树下坐;第三,常行乞食;第四,但蓄三衣;第五,着粪扫服。以上这些细节,实际上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破僧事》又记述提婆达多堕入地狱,舍利弗到那里去看望他。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