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49)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一九八六年

  本年出版书两种:《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季羡林散文集》。前者包括用德文、英文和汉文写成的关于印度古代语言的论文;后者包括我直到这一年所写的全部散文,是一本空前的完备的散文集。本年共写文章四十四篇,其中大体上可以算是学术著作的有下述十六篇。我想在这里补上几句话:所谓学术著作与非学术著作,有的泾渭分明,有的则颇为模糊。

  1?《中印智慧的汇流》

  此文原系周一良主编的《中外文化jiāo流史》中的一章,收入《佛教与中印文化jiāo流》时改称《中印文化jiāo流简论》。

  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章,但却只能算是综述,里面没有多少新东西。不过,对一般读者来说,它是非常有用的,他们从中可以了解中印两个大国几千年文化jiāo流的情况。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写了下列诸节。

  一、滥觞--先秦讲中印文化jiāo流的开始,一直追溯到较古的时代。

  二、大波--汉代讲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丝、纸等等从中国传入印度。

  三、万紫千红--六朝在这里,我主要讲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的情况,因为事实上,在这期间,印度文化影响中国,方面极广,有的也极深入。我共讲了七个方面:(一)文学;(二)史学;(三)声韵学;(四)著述体裁;(五)艺术;(六)天文算术;(七)医药。其中,"(四)著述体裁"中,有别的地方很少提到的新材料。

  第80节:回到祖国(33)

  四、姹紫嫣红--唐代在这里,我首先列了一个中印jiāo通年表,从武德九年(626)到长安四年(704),这八十多年是中印jiāo通最频繁的时期。

  下面我着重谈了译经方面的活动,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有名的玄奘和义净。接着我谈了这样频繁的往来所带来的文化jiāo流方面的成果:(一)文学;我讲了传奇和变文。(二)音韵学;我讲了守温的三十六字母。(三)医学;我讲到《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的印度医书,讲到《外台秘要》中的印度影响,讲到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医学理论和药材,讲到印度眼科医生到中国来行医,剥除白内障。在唐代,印度眼科恐怕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四)艺术;我讲到雕塑、绘画、音乐等等。(五)宗教;当然指的是佛教,我突出讲了禅宗。(六)科技;我讲了制糖术。在制糖术方面,中印两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垂千有余年。(详情见我新近完成的长达八十万言的《糖史》)(七)中国物品传入印度;我主要讲了水果。(八)印度物品传人中国;我举了许多例子。(九)哲学;我着重讲了印度哲学宗教思想的中国化问题和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对印度的影响。我第一次提出了"佛教的倒流"这个概念。在这里,我讲了1?《道德经》的翻译问题;2?佛教的倒流;3?佛教的中国化。(十)印度杂技和幻术传入中国。(十一)印度天文历算传入中国。(十二)佛教对一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余音袅袅--宋及宋以后我讲了宋代开国初期同印度来往的情况。以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微,中国没有西行求法的佛教僧侣了,中印jiāo通的一个主要方面,就从而断绝。代之而兴的是外jiāo和贸易方面,规模都不像以前那样大了。在意识形态方面,则印度影响逐渐显著而深入,宋明理学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元代的版图空前地扩大,这当然会有利于中印jiāo通。我列了一个简单的jiāo通年表,可以看到在短期内两国jiāo通之频繁。明代初年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开始打破,派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当时的所谓"西洋",今天的南洋一带都包括在里面。郑和下西洋对中印文化jiāo流的促进是不能低估的。清代中印jiāo通未断。

  六、涓涓细流,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印两国人民都相继爆发了反侵略或反封建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两国人民相濡以沫,都有对对方表示同情与支援的举动。印度独立运动的伟人甘地和泰戈尔,都对中国寄予极大的同情。

  2?《比较文学的"及时雨"》

  本文原是乐黛云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书的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时改今名。

  本文不长,主要谈我对乐著的印象。

  3?《婆罗米字母》

  4?《佉卢字母》

  这两篇都是我给《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所写的词条,介绍印度古代的两种主要字母。婆罗米字母,由左向右书写,横行。而佉卢字母则是由右向左书写,也是横行。在中国新疆考古发掘工作中,两种字母的残卷都有大量的发现。

  5?《翻译》

  这也是给《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所写的词条。其中阐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或者狂妄一点说,就是"理论"。我对翻译的理解是倾向于保守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古最长的翻译的历史,理论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但是,我觉得,严又陵的"信、达、雅"仍然是平正公允的理论。现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翻译理论,其中故意标新立异而实则缺乏真货色者也不在少数,这同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等等,颇有类似之处。

  6?《东方文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

  本文原系《简明东方文学史》的绪论,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时,改今名。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大体上代表了我在一九八六年前后对整个东方文学的看法。

  我先讲"东方文学的范围",回答"什么叫东方文学"这个问题。东方,最初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时代不同,典籍不同,"东方"的涵盖面也就不同。后来又添上了一个政治概念,"东方"成了被侵略、被剥削的代名词。此外,还要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者写的东方什么史中一般不写中国。中国不是东方大国吗?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加入中国,则篇幅必然会大大地扩大,而且有关中国的专史,数量极大,不必再挤进东方什么史之类的书籍中,争一席之地。

  第81节:回到祖国(34)

  接着我讲了东方文学的特点--内容和发展规律。我认为,文学的特点决定于民族心理素质和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我把世界文化区分为四个文化体系:

  一,中国文化体系;二,印度文化体系;三,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四,欧洲文化体系。

  一直到今天,我仍然是这个看法。不过,对第三个文化体系的名称,我曾改变过几次,目的是为了更确切、更全面,这一点我在下面还会谈到,请注意。我认为,在这四个文化体系中,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体系,最后一个是西方文化体系。这也决定了东方文学的范围。这个想法,上面已经多次涉及。

  我在本文里引了严复的看法,又引了古代《宋高僧传·释含光传》的《系》中的说法,这些说法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深度。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又有人讨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题,这里的"西"有时指的是印度,与后来一般的用法稍有不同。接着我谈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以本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为基础,根据逐渐形成的文化特点,独立发展。第二,接受外来的影响,在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内进行文化jiāo流。大的文化体系以外的影响有时也会渗入。第三,形成一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或者汇合体。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9/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