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40)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因为《大唐西域记》这一部书蜚声世界,特别是享誉于天竺,由来已久,影响至大,所以我不惜以近十万字篇幅,对此书之方方面面,细致深入地加以探讨。我费的时间长,查阅的资料多,对产生这一部巨著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条件都详加论列,以利于读者对此书之了解。

  唐初,"丝绸之路"虽颇畅通,东西方文化jiāo流也极频繁;但是唐统治者并不鼓励其臣民随意出国。玄奘离开中国边境时,几为巡逻者she毙,幸得脱免,终达天竺。但当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余年回国时,他的声誉日隆,震动五天。唐太宗热烈欢迎,成为长安一大盛事。唐太宗并非虔信佛教,大概玄奘这个人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得到了太宗的垂青,劝他还俗,许以高官厚禄。玄奘虽拒而未从,但仍与太宗诚意周旋。我因此把玄奘与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相比,我认为不无道理。唐王室尊老子李耳为祖,当然偏信道教。但一般说来,他们的宗教政策是儒、释、道三教并提。总而言之,佛教发展到了唐初,已经越过了光辉的顶点,虽后来有唐宪宗等沉溺之,也已无济于事。武则天崇佛,并伪造佛典,实出于政治目的。谁要是认为武则天真正信佛,那是上了当。从中国佛教史的角度来看,佛教当时已经走下坡路了。

  在印度,情况也差不多。到了七世纪初期,印度教已完成了转型任务,影响日益广被。虽有戒日王之张扬,佛教已非昔日之辉煌。后来,伊斯兰教逐渐传入。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夹攻之下,佛教终于在印度销声匿迹,而大行于东亚几个国家。到了最近几十年,印政府虽努力想恢复佛教,但收效甚微。

  我在本书中设立专章叙述玄奘。我力图客观地评价唐代这个高僧,给他以极高的赞誉。鲁迅在《中国的脊梁》这一篇文章中隐约指出,像玄奘这样"舍身求法"的高僧也属于"中国的脊梁"之列。但对玄奘的"世故"方面,我也没有放过。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我把他同歌德相比。我的目的在于,评论人物必须客观公正。

  《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国家的最高奖,但我们自己并不完全满意。校注进行时,我们国家通晓西域古代语言的学者,对它的理解还有缺漏。最近几年,由于一批青年学者的艰苦努力,那些缺漏基本上都已补全。我在前几年就有一个想法:重组班子,重新校注,期能真正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全体有关的青年学者的热情响应,我们一定要付诸实施。还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指出:我在那篇长文中忽视了辩机,将来必须补上。

  第65节:回到祖国(18)

  一九八一年

  此年共写文章二十三篇,包括学术论文、散文、杂文等。《罗摩衍那》汉译本第二卷和《朗润集》出版。

  在二十三篇中,可以称为学术论文者共有九篇。现将其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1?《新疆与比较文学的研究》

  有一个观点,我在上面已经讲到过,为了写作需要,这里再重复一下。我认为,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许多文化体系。依我的看法,共有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四者又可合为两个更大的文化体系:前三者合称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可称四方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世界上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

  我这篇文章主要讲新疆的比较文学资料。由于多种文化的会合,所以新疆比较文学的资料也就丰富。我在本文里只举一个例子,这就是吐火罗文A(焉耆文或东吐火罗文)中的"木师与画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许多异本,我在汉译佛典中举出了几个,并不求全,只不过表示这个故事传布之广而已。这个故事,我在上面已经谈到过。

  这篇文章在我一生学术研究史上的意义,下面再谈。

  2?《关于"糖"的问题》

  这只是一篇极短的文章,里面没有多少学术探讨;但是却有颇为重要的意义,也在下面再谈。

  3?《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是一篇相当重要的论文,它解决了一个印度佛教史上颇为重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只有小乘才有上座部、大众部等部派之别,而大乘是没有的。为什么在《大唐西域记》中却多次出现"大乘上座部"这个名词呢?这给中西佛教史学者,特别是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学者带来了困难和迷惑,使他们手足无所措,做出了许多自相矛盾的解释。但是,始终没有任何学者能够提供一个明确无误的说法。我在上面有关《〈大唐西域记〉校注》的那一段里,曾经提到过,是我给"大乘上座部"这个词作的注。现在这一篇论文就详细说出了我作注的根据和对这个词的解释。

  我的解释是:根据巴利文佛典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的记载,锡兰佛教信仰,虽以小乘上座部为主,但是大乘思想始终输入未断;无畏山住部受大乘思想影响更是特别深刻而显著;许多典型的大乘思想渗入小乘,在大乘萌芽时期,更为明显。这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锡兰小乘的三个部派,主要是两个部派,它们所遵行的律并无歧异。但是,在学说方面,无畏山住部却不断接受大乘影响。在早期,接受原始大乘的功德转让等学说;到了玄奘时候,又接受大乘瑜伽思想(可能也有中观思想)。因此,所谓"大乘上座部",并不是大乘与上座部两种东西,而是接受大乘思想的小乘上座部一种东西,只是包含着大乘与小乘两方面的内容。《大唐西域记》的藏文译本对"大乘上座部"的译法是比较准确的。

  4?《对"丝"、"纸"两篇文章的补正》

  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我写过一篇关于"丝"、一篇关于"纸"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涉及考古发掘和语言学。我根据当时的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果,提出了最早的"丝"和最早的"纸"出现的时期。后来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我不能不改变我的提法,因此就产生了这一篇《补正》。估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将来还会有更新的"补正"。我觉得,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必须随时密切注意考古工作。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做得不够。

  5?《论释迦牟尼》

  这本来是我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既然是词条,就必须遵守词条的体例,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能像论文那样旁征博引。可是它后来又作为一篇论文单独发表。词条与论文在体例上的矛盾就凸显出来,我只能稍稍加以调整。

  佛祖释迦牟尼有无其人,过去是有争论的。现在怀疑其人的存在者已经不见。我个人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说自己是神。整个原始佛教是无神论的。有人认为这是怪论,其实它是事实。在佛教变成了宗教以后释迦牟尼才被神化。在本文中,我就是把释迦牟尼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加以评述的。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当然也不是佛教徒。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0/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