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52)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由此可见,中间价存在不少人为因素。中间价有定价过高嫌疑,不仅偏离成jiāo价区间,间接拉升了美元需求,也促使了人民币被动触及“跌停”红线。从市场与央行的博弈背后不难看出央行借助中间价平抑贬值需求的动机。

  再看0.5%的标准,也显然过低。上一轮人民币汇改始于2005年7月21日,中国官方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过去曾经有更低的标准,譬如0.3%,但不能掩饰当下的波动幅度仍旧过窄。如今的屡屡“跌停”,正是市场对于这一标准不再适用的必然反应。波动区间过低,不仅有“跌停”风险,使得企业参与套利动机降低,可能导致人民币双向波动徒具形式。

  除去上述技术因素之外,此轮人民币走软更多源于美元需求qiáng劲,此前不少国内企业也通过弱势美元形式举债,如今则面临偿付问题。也正因此,笔者认为无须过度担忧这轮“跌停”,它基本属于汇市的正常反应,更多折she出的是汇率政策弊端。

  不过,这一次波动背后,透露出来的信号却值得深究:人民币是应该升值还是贬值?比起即期汇率的数字零星变化,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政治影响更为深远。即使中国国内在为人民币贬值担忧,海外各方仍旧期待人民币再度升值。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即发出警告,表示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可能在美国国内引发针对中国的政治问题。

  2012年是全球换届年。从经验来看,人民币汇率在美国选举年必然成为政治秀主角之一,尤其此次美国大选更是悬念频多。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亦无须快速升值。回顾人民币汇率两年变化,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中国在2010年6月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旨在“增qiáng人民币汇率弹性,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可谓qiáng劲,一年多来人民币对于美元已经升值超过5%,其升值步伐仅仅是在第四季度即2011年11月以来有所趋缓。

  由此可见,2011年人民币走弱,也是对于此前升值走势的调整而已。国外有研究表明人民币应该升值四成,这显然有点夸张,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具体几何,则无从判断。从近期NDF(无本金jiāo割远期合约)等数据来看,人民币未来仍旧有些许贬值空间;而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以及离岸人民币债券价格回落等迹象,也揭示了市场对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信念的终结。

  众所周知,2011年之后经济形势面临更加微妙复杂的形势,中国中央经济会议的延后,也透露高层对于不确定性前景的担忧,增长势必重新成为政策主题。屡屡“跌停”背后,我们不应该担忧人民币贬值,而是应该警惕升值潜在风险。

  全球经济下行的逆周期环境之中,出口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净出口对中国经济仅在2011年前三季度已经拖累0.1个百分点,10月出口同比增速创八个月新低,未来出口形势恶化想必还会加剧。对于外贸依存度超过七成的中国经济而言,人民币当下委实不应该继续升值,外界压力之下也至少应该放慢升值步伐。随着国际经济动dàng,美元成为头号避险资产,今后美元的走qiáng还会继续。如果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那么,势必造成人民币对其他币种更大幅度升值,对出口影响可想而知。

  进一步看,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改并不简单等同于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笔者看好人民币前景,但是短期而言,人民币升值得不偿失。为了避免频繁出现人民币“跌停”尴尬与外界操纵汇率指责,对于坐拥高额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应该用更灵活以及市场化的方式来管理人民币汇率:一方面中间价定价应该更趋于合理,不应该人为偏离jiāo易价区间太远;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汇率双向波动区间,促进人民币汇率弹性。

  弹性汇率应对经济下行

  中国央行宣布从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jiāo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jiāo易价,可在中国外汇jiāo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

  距离上一次人民币波动幅度调整,也就是2007年5月,时间已经接近5年,而人民币汇率改革呼声颇高,外界一直期盼突破;同时,此次调整增加幅度从上次的0.2%增加到0.5%,这一积极信号超出市场预期。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人民币步入双向浮动时代,虽然这一标题过去几年已经多次占据新闻头条。

  事实上,这一举措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首先,一直以来,业内不乏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的呼吁,笔者亦曾经撰文指出,人民币波动幅度过低使得人民币汇率备受外界压力,也是人民币频频“跌停”的直接原因之一,建议“加大汇率双向波动区间,促进人民币汇率弹性,譬如可以从当下的0.5%扩展到1.5%”。

  其次,此时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也暗合2012年以来的金融改革路线演进。2011年底,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2年也曾在《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方面可视为中国监管层对于汇率改革的最新部署,另一方面也可解读为对既有原则的再度重复;不过,温州等地金融实验区开放以及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扩大,都使得外界对于金融改革提速的期望加大。

  诚然,人民币自由浮动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但路径必然是渐进与谨慎并存,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不是短期可以达成。也正因为如此,选择这一时机加大人民币浮动区间,除了外界热议汇率改革提速之外,也可视为对实体经济下行的回应。

  中国经济下行是趋势,2012年“两会”期间也首次将GDP增速调低到8%以下;饶是如此,实体经济的下滑速度仍超过政策预期。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下滑,2012年第一季度增长由过去的两位数下滑到7.6%。

  回头来看,比起浮动空间大小,人民币变化趋势与方向意义更为重大,毕竟以前0.5%的空间事实上也未曾用足,而人民币中间价定价也不乏偏颇之时。回到一个基本前提,人民币汇改并不简单等于人民币升值。经济疲软之时,人民币适当加大波动,不仅有利于释放海内外升值压力,也使得监管者、决策者、市场参与者等各种角色组成的生态能够接纳人民币汇率已经到达或接近合理水平,这或许就是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两会”期间表态“人民币汇率可能已经接近均衡汇率”的题中之义。

  人民币与泡沫共舞

  2013年5月以来,人民币一路走高,延续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升值趋势。5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1811,再次刷新中间价格纪录,这甚至并不是该月第一次;从中间价来看,人民币年初以来累计升值幅度早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