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25)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事后看来,这种看法自然无法立足。从保尔森的回忆录来看,他刚刚担任财政部长五周之时,就对表面形势一片大好的美国经济局势怀有隐忧,甚至明确表示最担心的就是爆发金融危机,人们并没有对一场系统性的动dàng做好准备。“从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到油价震dàng,再到大银行的倒闭或美元的剧烈贬值,我们需要做好应对一切危机的准备。我相信我们即将面临又一场风bào”,虽然他当时表示无法预计下一次危机什么时候到来,但也明确表示必须做好准备。

  名人回忆录往往失之客观,第一价值在于可信度,人类的叙述也难以保证记忆没有自我移植。但是从保尔森回忆录的风格来看,倒是与保尔森不习惯玩政治、直来直去的“飓风汉克”方式颇为一致,他一直坚持让别人称呼他为汉克,回电话速度超快,尤其喜欢面对面jiāo流,偶尔在会议上情不自禁地喧宾夺主。从不少细节来判断,该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值得信赖,遗憾之处或许在于关键细节有待完善。其中,也有不少出乎大众意料的花絮八卦,比如他对布什的高度评价、遭遇奥巴马冷落的隐约酸涩以及对佩林能力的质疑。

  在历史面前,我们即使能够猜中开始,也无法预知结局,更多时候甚至连如何开始也无从感知。聪明敏锐如保尔森,虽然早早注意到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之类的不受管制的资本品种的迅速膨胀,以及CDS这类不受管制的场外衍生品的指数级增长,但也没有预料危机将在房贷领域爆发,也没有能够挽救雷曼于bào风骤雨。世界经济如今正在回到正轨,正如他所言:“我们曾濒临崩溃边缘,但是没有倒下。”所幸,危机没有动摇保尔森之流的自由市场信念,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并非长久之策,自由市场并非万能,但的确是保尔森们所能依赖的最不坏的选择。

  财长之外,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前面我们描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万花筒般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央行的行为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下一章回到本书主题,看一看中央银行家们在危机前后扮演了什么角色。

  格林斯潘忏悔录

  金融危机到底是不是监管放松导致的灾难?越严厉的监管是否越有效果?过去和现在的主流答案可能完全背离。金融危机动摇了人们的常规观念,也引发理念反思,比如如果相信个体理性,那么为何最终却引发大规模违约?为什么少部分人的冒险却让所有公众付出代价?这既没有效率也不公平,什么地方出错了呢?

  格林斯潘错了吗?

  作为最为传奇的美联储主席,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几乎是美联储的象征,即使他的前任是抗击通胀得力的金融巨人保罗·沃尔克,接任者是研究大萧条起家又应对2008年危机得当的本·伯南克。甚至,格林斯潘既是继任者的榜样,又是他们的yīn影,因为美国人民如此不吝于对格林斯潘的礼赞,“格林斯潘在任期的后半段成了流行文化偶像,格林斯潘已经成了经济金融领域的摇滚巨星”。[64]

  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格林斯潘也不例外,在金融危机前后经历截然两端的论定。2008年他不得不出席听证会,甚至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假定各机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和其他企业)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65]

  三年之后,他又因为批判美国最新金融监管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再度将自身置于舆论中心。格林斯潘警告,这些改革可能创造出美国自1971年实施薪资与价格控制措施以来“最严重的由监管引发的市场扭曲”。不少观察家对此愤愤不平,表示格林斯潘仍旧坚持错误,死不悔改。

  真是如此吗?这还是一个老问题,金融危机到底是不是监管放松导致的灾难?越严厉的监管是否越有效果?过去和现在的主流答案可能完全背离。格林斯潘在任时期放任监管的方式在金融危机之后遭遇各方诟病,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批判在格林斯潘领导下,美国一直在执行宽松监管,“这种做法卸除了金融市场的关键防护措施,而这些措施本有助于避免这场金融灾难发生”。

  于是,“重塑监管”几乎成为“加qiáng监管”的同义词。《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这一思cháo的集中体现,成为奥巴马总统以及美国国会加qiáng金融业约束的奋力一击。

  首先,理解危机也许和应对危机一样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我们以后如何看待世界的模式。金融创新是否过度姑且不论,任何经济体的繁荣都与金融市场的昌盛挂钩。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美国在1947年到2008年间,伴随着经济的长足进展,金融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4%增至7.4%。

  其次,如果我们对于危机起因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对于严厉监管是否奏效也仍旧有待商榷,过度放任的监管促成了昨日崩溃的世界,但是如果完全走到反面,那么又会是另外一场灾难,最好的监管并不等同于最严苛的监管。严厉监管的前提是认为金融创新过度、以往监管过于宽松,当下听起来很富有正义感以及道德立场。这些结论并非没有争议,严厉监管信奉的是“乱世用重典”,相信通过监管可以规避各种不正当行为——问题在于,即使这些前提都存在,这一结论亦并未正确。

  再密的网络也有漏dòng,资本永远存在逐利本能,通过各种方式仍旧能够找到合理规避的方法。典型如美国最新监管法案,就认定导致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诸多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行为过度,而如果通过现行数百项细化的监管调控,这些行为完全可以得到遏制。然而,从格林斯潘简单列举几项应对方法来看,这张大网仍旧有不少漏网之鱼,再不济,美国不行的话,那么世界大部分地方仍旧可以。中国也不例外,过去的《基金法》其实非常严厉,然而却无法遏制基金黑幕、老鼠仓等丑闻,而最近改革的《基金法》草案对于从业人员炒股以及私募基金的规定变得更加宽松,却被认为是“堵不如疏”的进步。

  经济学很乏味也很理性,它通常可以为我们证明美好的愿景如何最终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无孔不入的监管也不例外。对于金融市场,无论喜欢与厌恶,监管部门都必须承认现行方式并没有能力超越市场,如何平衡市场创新冲动以及创造性毁灭仍旧需要智慧。市场几乎总是有效的,即使偶尔会犯错(比如金融危机),对的概率仍然远远大于错的概率——任何未经市场彻底检验而想当然的监管措施,很可能只是用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来掩饰老问题。

  格林斯潘的声誉危机

  回到格林斯潘。艾伦·格林斯潘说话之际,世界都会聆听,内容和情景却有了差别。

  台上的人仍旧一样,台下的听众却有不同,世界也变了天地。下台官员的待遇自然有所差别,人情冷暖全球并无太大区别,可当这一位是格林斯潘时,情况就更加微妙。

  艾伦·格林斯潘曾经是神一般的存在,姑且不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等绰号,外界的敬畏不仅源于他拥有的经济权力,更在于他以往对经济趋势的判断所赢得的专业尊重,有人甚至称之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他曾经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接近二十年,任期历史最长,也曾服务过多届不同党派的美国总统而屹立不倒,以至于业界曾流行一句话,“我不在乎谁当美国总统,只要格林斯潘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5/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