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徐瑾 著

  简介:

  《印钞者》立足于金融常识,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描绘了17世纪以来的中央银行和经济发展的jiāo融互动。这种纵横jiāo错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失败的暗涌脉络。

  在《印钞者》中,作者指出,金融危机是信用经济的固然产物,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一样难以回避。我们不是在面临一场危机,就是走在一场危机的路上。也正因为如此,了解你的对手是谁、它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于现实经济,在当下也无比重要。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资本在不同时空的置换jiāo易背后,金融的本质在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这种人际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依赖经济的效率的提升,其背后伴随着人性百态,其中亢奋与胆怯也构成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

  金融不断进化的过程,也催生了人类社会诸多变化,大到帝国兴衰,小到个人贫困。

  而金融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催生现代纸币与中央银行,促使了前工业时代英国的崛起,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以及奋斗期间的个体的财富荣誉;另一方面,这种提升鼓励冒险,其后果并非均匀分布,因此带来了现代时代的大萧条,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再到中国。

  金融进化之中,“印钞者”中央银行是不可不谈的话题,从最早的瑞典央行到英格兰银行,再到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甚至中国央行,全球央行与金融危机的博弈与互动,某种意义上构成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制度的过去与现在。金融进化从国家到个人,其优点和短板都在体现。除了监管者与资本市场之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鼠游戏,更在于社会个体在经济博弈之外的调节与合作。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还要了解过去

  向后看,就是向前看

  目录

  绪论 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第一部分 18世纪:中央银行vs争霸欧洲 从帝国战争到英国突围

  国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国家的归国家,国王的归国王

  1720年:南海泡沫与约翰·劳

  从银行券到纸币

  第二部分 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1825年危机:英国历史上的“钱荒”

  金块辩论:货币主义vs凯恩斯主义

  英镑与金本位

  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

  大英帝国四角关系

  金融背后的制度变迁

  弗格森:感谢大英帝国

  第三部分 20世纪:大萧条vs对抗危机 1929年崩盘:盛衰极限

  罗斯福新政:恐惧与自由

  大萧条:事实与神话

  中央银行家:毁灭与救赎

  从白芝浩到伯南克:最后贷款人

  第四部分 迄今为止的21世纪: 全球金融危机vs债务狂欢幻灭 Ⅰ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Ⅱ 欧债危机

  Ⅲ 后金融危机的中国与世界

  尾声 审计中央银行

  后记 我们都在经历历史

  主要参考资料

  中央银行应该扮演经济繁荣的刹车角色,就像当派对进入高cháo要取走大酒杯一样,免得玻璃碎片满地,一地jī毛。但当金融恐慌气氛蔓延,流动性开始消失,中央银行应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1]

  关于美联储措施会导致通胀风险的担忧,有“过度”的成分。外界有个迷思,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印钞票。我们不是在印钱,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广义货币供给并未大幅增加。我们是向各国买入财政部债券来降低利率,以此刺激经济更快增长。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2]

  [1] 《压力测试》p79 第四章,盖特纳著,益智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

  [2] 伯南克2010年接受《60分钟》采访。

  绪论

  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一

  “为什么没人预测到?”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时,如是反问这家诞生过经济学家哈耶克与科斯、哲学家波普、投资家索罗斯等人物的经济名校。事后,不少回复纷至沓来,从技术官僚到政治人物都入选预测行列,甚至教皇也在其中。

  随着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阶段,经济学主流状况对于宏观经济学表示满意,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主要贡献者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弗·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理性预期学派大师罗伯特·卢卡斯,要么发表论文表示“宏观经济学的状况很好”,要么表示“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至于以研究大萧条出身、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即使在2007年也仍旧表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有显著影响[3]。

  金融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Economist)就曾发问“经济学出了什么问题?”(what went wrong with economics),宣称经济泡沫的破灭之后,终于轮到经济学学科的泡沫破灭。而转行专栏作家的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更是对上述几位同行极尽刻薄[4],至于神奇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则表示自己40年的理论系统在金融危机的那个夏天崩溃了[5]。

  经济学家怎么了?公允地说,明斯基(Hyman Minsky)等非主流经济学家很早就已提出对于债务的警告,而少数主流经济学家如现任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在2005年也对金融创新发出预警,但一方面这多是局部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当时学界层面很难形成主流观点,在大众层面传播影响自然远远不如主流经济学看不上的“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伯南克2010年在一次演讲中总结,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预测到此次危机的时间以及严重程度,此前的预警只是指出孤立问题,但最终导致这场灾难性危机的正是一系列复杂联系。[6]

  金融危机影响每个人,更进一步讲,预测危机失败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贝尔也撰文自问:“财经媒体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

  大家都应该反躬自问:金融危机如何形成?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中央银行在其中是否应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金融市场是否还在有效运行?市场假说还能成立吗?谁又来监管市场监管者?金融业对经济增长是利是弊……这些问题促成了本书的写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