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完结】(39)

2019-03-10  作者|标签:白岩松

  事态的发展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糟糕,又过了两年,我们听武汉来的朋友讲起,肖想莉已经不见了,临走给家中留下话:学是不上了,自己要去南方当三陪女,苦日子该结束了.

  我们听到这个结果,都有一种当了凶手的感觉.是不是正因为我们的报道,肖想莉平静的苦日子才开始被打破,诱惑出现了,而最终,诱惑一步一步把肖想莉送上了不归路.

  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见到贫弱的孩子,立即想伸出援手去拉一把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火候没有掌握好,这只伸出的援手却使出了反方向的力,将被扶助者推进另外的苦难中.

  理智和情感开始打仗,难分难解得让我自己都不知该站到哪一方.

  肖想莉的事件走向有些特殊,姑且可以算作特例,内心的审判只在我们几个人心中进行就可以了,但由此引开去,我们都该想到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该如何扶危济困?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孩子或某些成年人遭遇不幸的报道,而往往这样的报道出台之后,社会各界的同情心便蜂涌而至,中国人的善良有目共睹,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往往救不幸者于危难之中,结果总是好的.

  我深受感动也时常成为伸出援手中的一位,然而理智告诉我必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没被新闻关注的不幸者呢?

  小姑娘杨晓霞的不幸很多人都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疑难绝症,从外地来到北京求医,没有钱,找不到名医,生命之光就要离她远去.社会上的人们在看到记者的感人报道之后,出钱出力出方子,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杨晓霞终于渡过难关,生命重新开始象鲜花般美丽.

  但社会的捐助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杨晓霞全部康复之后,富余的金钱有几十万之多.

  我知道,杨晓是幸福的,但在中国,和杨晓霞处在同样病痛境地的孩子还有很多,而由于未被媒介知晓,他们也许就在钱的压力下默默地死去.

  同在蓝天下,命运如此不同,这公平吗?

  情感告诉我们,遇到弱者部会伸出援手,理智告诉我们,通过媒体象幸运抽奖一样地扶危济困不是个办法.

  杨晓最后把几十万元巨款捐给了宋庆龄基金会,很多善良的人松了一口气,否则多余的钱放在健康的杨晓霞家中,人们总会被自己爱心引出的结果弄得有些心中不安.

  必须拥有一种机制,让扶危济困的甘露能均匀地流向更多的土地之中,也许媒体中的不幸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变命运,但更多不不知名的不幸者也该得到救助.如果更多的基金会能具体而又令人放心地承担起这种任务,社会的爱心将会释放得有效和公平得多.

  也许我们将来习惯于把捐款投向一个箱子之中,它可能是少年白血病救助基金,可能是无家可归儿童救助基金,可能是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救助基金等等.我们知道这些基金会得到很好的监督,他们会具体地把爱心投放到更多不知名的不幸者身上,于是我们放心地离开,我们会被告知,在某一个角落,那个不幸 重新走进了快乐的生活,我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快乐.而理智与情感的jiāo战也会在这个领域偃旗息鼓.

  这一天还会远吗?

  谁能告诉我,肖想莉现在在哪里?

  张金柱活着的时候,人们希望这样的败类应该尽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张金柱死了,却又有人开始发问:张金柱该死吗?

  张金柱是谁,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曾经公安局长的人,在即将又要走上领导岗位的前夕出事了.

  在喝过一顿很可能和自己未来很有关的酒之后,他开车上了路.当然是长期做公安工作所滋长出的特权意识在延续,他逆行着开车,然后在酒jīng的作用下撞倒了一对骑单车的父子,儿子在车轮的碾压下死亡,而父亲却被他的汽车裹带着向前拖了1500米,才被愤怒的人群拦截住.

  张金柱自然也就升不了官,只好走进了班房.

  最初他一定知道自己闯了祸,但绝没有想到祸的后果会那么大.

  人群中的愤怒很快传到敏感的新闻人耳中.最早披露此事的是当地的《大河报》,再然后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一下子,张金柱的名声走出郑州,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了,张金柱撞死人案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我至今能清晰地回忆起人们包括我自己知道这起案件之后的愤怒.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依然能开出1500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gān警,并且曾经是局长,这更印证了老百姓对相当一部分公安gān警的不信任.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让人愤怒的执法者的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介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张金柱的审判还是依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的.

  各种媒体对张金柱一案的关注日益增qiáng,在一段时间里,打开每一份报纸都会很容易找到关于与此案有关的报道.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决立即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了正义的伸张,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也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一些另外的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以后,张金柱的两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之前曾经到北京向八位法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也有人注意到,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作出死刑的判决的呢?

  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qiáng烈的,从情感上讲,张金柱最后命丧huáng泉是自作自受,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们又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初一听到,很容易产生一种喜悦感,会在这句中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然而这种倨功的感觉稍纵即逝.记者不过是一群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有所越位,拥有了生杀大权,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或多或少地有些可悲.即使铁肩担道义,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依据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的.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或新闻媒体的随意左右,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也因此,我至今不知,张金柱是否罪该死刑?我想念,面对张金柱事件从出现到最后一声枪响,其中的复杂滋味一定会让人左右为难,这个时候理智与情感再次冲突.

  面对法律,其实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如果一任情感泛滥,图一时之快,那我们迟早会受罚.也因此,张金柱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必须时时让理智占据上风,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张金柱.

  以我的观察,张金柱事件也常常让新闻从业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总是,至少我相信,这件事虽然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但大家还是清醒地在事后提醒了自己:记者不是法官,生活中的超载职权也和足球场上的越位一样,只会破坏一次原本可能有效的进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9/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