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完结】(35)

2019-03-10  作者|标签:白岩松

  其实回忆中国历史,"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就一直根深蒂固地驻扎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穷谁都没话说,而你富了我还穷着,那可不行.如果我一直还富不起来,那富人就是我的敌人,最好能有谁来帮着我"杀富济贫",或者重新回到大锅饭的年月.这种心态到今日也似乎存在.

  而这种心态对于中国改革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反向力量.

  如何让改革使更多的人受益,如何让富起来的人能够更多地为贫困人口做一些什么,如何在改革的同时让更多的保障给予生活不如意的人们,如何让我们更多的人能以一种同情和忧患的心情来面对贫困,已是今日和明日沉重的课题.

  一些与此相关的决策、规则需要政府来制定,而我们普通人,又能为这样一种局面做一些什么呢?

  先讲几个相反的例子吧!

  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全班大多数同学家境都还不错,但有一个小姑娘来自贫困家庭,上学的时候,她遭遇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她家境贫困,因此常招来同学的嘲笑,最后竟发展到同班同学为她编了一个顺口溜,常对着她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店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小姑娘在给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委屈的眼神中还夹杂着一种愤怒,很容易想像她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那些富裕的同学,随着年岁的增长,仇恨会不会在她的心中扎根呢?

  还有一个中学,老师在课堂上统计自行车的拥有量,"谁有自行车?"全班同学几乎都举了手,"谁没有自行车?"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没有想到面对这名举手的同学,全班竟然哄堂大笑.

  这位因没有自行车而举手的孩子该是怎样的窘迫呢?

  当我写下这两个在我脑海中停留了很久的故事时,我有一种很大的担忧:如果在同样一个国度里,我们都是用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贫困的话,那将是一种灾难.

  人们的遗忘能力似乎一直很qiáng,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我们都还一样,都生活在贫困的生活中,但是一转眼,相当多的人富起来,却忘记了自己从哪儿来,马上对自己身边的穷人采取了一种连同情都没有的态度.

  我去希望工程采访时得知,在几年的捐助中,伸出援手最多的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富裕人士,而是生活也很一般的普通人,这使希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穷帮穷"的事业.平凡人的同情是最多的,但如果有更多的富裕人士和更多的企业拿出更多的同情心,贫困的孩子就会有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

  因此,在我们身边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之后,也许我们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贫困.如果这种心态是正确的,那社会将多出一些稳定,贫困人口也将多出一种感动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自信,因为他们会觉得:在人群中,他们并不孤独并没有受到歧视.

  在即将结束我这段文字的时候,让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去北京三里河的一家眼镜店配眼镜.在那家眼镜店的门口,我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一叠《北京晨报》在卖,从她的穿着上看得出来她的家境不会很好.一张报纸5毛钱,我顺手掏出一块钱说:"买两张报纸."然后悄悄地只拿了一张就进了眼镜店,可是过了一会儿,小女孩进了眼镜店找到我,小脸胀得通红,对我说:"叔叔,这是找您的5毛钱,我妈说了,我不能多要别人的钱."接过这沉甸甸的5 毛钱,面对离去的小女孩,我的脸开始胀红,不是因为窘迫,而是因为心里一种真实的感动.我知道,她们的家庭还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走,但是有那样一位值得尊重的母亲和开始学会坚qiáng的孩子,她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因为靠天靠地靠别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如何面对贫困,不是一个将要结束的话题,而是刚刚开始.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士,还有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同胞,在新世纪的地平线,我们将用一种什么样心态和方法来面对贫困,都和中国的未来有关,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

  但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

  〓〓〓第十五节·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一段时间,以为我已经将故乡淡忘了.

  我来自内蒙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一处在地理上不及在人们心理上遥远的地方.

  生活在那里的十几年,故乡的珍贵只是生活的场景因此还未能真切地感受到,然而当我成了异乡的游子,回忆之中,那故乡的一切才慢慢清晰而生动起来.

  天是高的,让人在地面上行走总会有一种通透而自由的感觉;天是蓝的,云是立体而纯白的,加上地平线上的那种嫩绿,更是时常提醒我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份.不像在北京,在钢筋森林中行走,常常觉得自己象是一部只会呼吸的机器.

  在故乡的时候,每日清晨似乎都是在鸟叫声中醒来,即使是在冬日,听不见鸟叫,也时常在睡梦中听到家人"又下雪了"的惊呼,然后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沉醉一会儿才慢慢起chuáng.

  这样的清晨在北京是不多的,总是闹钟刺耳的鸣叫才把自己从昏睡中叫醒,然后在脑海中盘点好今天要gān的一二三件事,最后沉重而无奈的起chuáng.

  故乡的景观是天然的,而都市中的所谓景致都是人造的,不过声光电而已,属于玩给现代城市人的一种视觉魔术.故乡的远处和近处都是绿的草和清的水,而都市中的视线总被奔忙的人群yīn挡,缝隙中看见的颜色是灰.

  在故乡考大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学习的背景也美的惊人.由于我的母校被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环抱,因此背书和上自习的时候,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在樟子松下坐在细细的白沙上你问我答.后来考上了大学到了北京,四年校园生活之后,成为了北京工作人流中的一员,那一切和绿色和草香和鸟叫有关的生活都成了回忆,直到有一天我都以为将它们忘了.

  搞不清这种遗忘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麻木.

  这种遗忘似乎停留了好久,直到有一次采访,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沉睡的故乡.

  那次是采访我的内蒙同乡电影演员斯琴高娃,不知怎么搞的,这次采访后来成了一次内蒙人的聚会,腾格尔来了,舞蹈家敖登格日勒来了,我的同行斯琴塔娜也来了.

  有内蒙人的地方自然有歌有舞,腾格尔坐在钢琴旁,敖登格日勒站到了房间的中央.

  就在这个时候,我还没有觉得什么,一直欢笑着,然而音乐一响,一切都不同了.

  钢琴上传出的是耳熟能详的《蒙古人》那首曲子,敖登的jīng彩舞蹈也随之开始,一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草香,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那绿色、那高高在天上白的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直到转成嚎陶大哭,没有人惊讶,有的只是理解的劝慰与声援的抽泣声.

  我终于知道,故乡一直在我心中,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奔忙会淡化和掩饰一些什么,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保持着童年时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份绿色.

  然而推开窗去,北京象很多城市一样,依然被灰色包围着,时常被三级四级的低劣空气环境围绕的人们,因此拥有的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今天的人们如此qiáng烈的怀旧,不仅是因为童年的珍贵还因为从前我们都离自然更近一点.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5/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