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_季羡林【完结】(28)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第八部分 11.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的以外,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家。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

  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单职工还是双职工,白天在政府机构、学校、公司、工厂、商店等等五花八门的场所工作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会付出巨大的力量,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会见性格各异的人物,有时会弄得筋疲力尽。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到了下班以后,有如倦鸟还巢一般,带着一身疲惫,满怀喜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有父母的,向老人问寒问暖,老少都感到温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谈上几句,亲子都感到温馨;夫妻说上几句悄悄话,男女都感到温馨。当是时也,白天一天操劳,身心两方面的倦意,间或有心中的愤懑、工作中或竞争中偶尔的挫折、在处理事务中或人际关系中碰的一点小钉子等等,都会烟消云散,代之而兴的是融融的愉悦。总之,感到的是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的温馨。

  你还可以便装野服,落拓形迹。白天在外面有时不得不戴着的假面具,完全可以甩掉。有时不得不装腔作势,以求得能适应应对进退的所谓礼貌,也统统可以丢开,还你一个本来面目,圆通无碍,纯然真我。天下之乐,宁有过于此者乎?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家庭中真正的温馨。

  但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温馨天成、唾手可得呢?不,不,绝不是的。家庭中虽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血缘关系,但是,所有这一些关系,都不能保证温馨气氛必然出现。俗话说:锅碗瓢盆都会相撞。每个人的脾气不一样,爱好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信念不一样,而且人是活人,喜怒哀乐,时有突变的情况,情绪也有不稳定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更容易表露出来。有时候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意见相左,处理不得法,也能产生龃龉。天天耳鬓厮磨,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就我个人来看,处理这样清官难断的家务事,说难极难,说不难也颇易。只要能做到"真"、"忍"二字,虽不中,不远矣。"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归纳成了几句顺口溜: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把容忍qiáng调到这样的高度。要知道,容忍是中华美德之一。我们的往圣先贤,大都教导我们要容忍。民间谚语中,也有不少容忍的内容,教人忍让。有的说法,看似消极,实有积极意义,比如"忍rǔ负重",韩信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唐书》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问他睦族之道。公艺提笔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递给皇帝。从那以后,姓张的多自命为"百忍家声"。佛家也十分qiáng调忍rǔ之要义,经中有很多忍rǔ仙人的故事。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家庭中则是"小不忍则乱家庭"。夫妻、父母、子女之间,有时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一方发点小脾气,你让他(她)一下,风bào便可平息。等到他(她)心态平衡以后,自己会认错的。此时,如果你也不冷静,火冒三丈,轻则动嘴,重则动手,最终可能告到法庭,宣判离婚,岂不大可哀哉!父母兄弟姊妹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结果,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会弄得分崩离析。这轻则会影响你暂时的情绪,重则影响你的生命前途。难道我这是危言耸听吗?

  总之,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第八部分 12.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集无数细胞而成社会。家庭安则社会安;家庭不安,则社会必然动dàng。这个道理明白易懂。

  人类不是一开始就有家庭的。人类社会进步到某一个阶段而家庭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崇尚大家庭成风。四世同堂为一般人所艳羡。这通常指的是直系亲属。不是直系亲属而属于同一曾祖,或甚至祖父的叔伯兄弟,也往往集聚一个大家庭中。读一读《红楼梦》,这情况立即具体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宁荣二府,以贾母为首的正头主子不过几十人,然而却楼台殿阁,千门万户,男仆如云,使女如雨,天天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表面上看起来,繁荣兴盛,轰轰烈烈。然而,在内部却是勾心斗角,笑里藏刀,互相蒙骗,互相倾轧,除了宝玉一人外,大概没有人过得真正称心如意的。

  《红楼梦》时代渺矣,遥矣。就在解放前,我还在济南见到一些聚族而居的大家庭。规模虽然不能像贾府那样大,但是,几个院子,几十口人,几十间房子总是有的。聚居的人,不是大爷,就是二婶,然而境遇却绝对不同。有的摆小摊,有的当县长,有的无所事事,天天鬼混。他们之间,恩恩怨怨,搅成一团。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者,即此是也。

  建国以来,由于社会的变化,这样的大家庭几乎全已失踪。家庭越变越小。儿女结婚后与父母同住者,也已少见。最典型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再加上一个小孩。由于双职工多,生了小孩,没人照管,于是就请来男的母亲或女的母亲,住在一起,照管小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儿:"社会主义老太太"。

  依我的推断,到了21世纪,这样的家庭还会继续下去。我不希望看到目前间或有的不办结婚登记手续而任意同居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是由"露水夫妻"组合成的,说聚就聚,说散就散,这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像美国那样的同性恋的"家庭",中国目前似乎还没有,我在将来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超时髦的玩意儿,还是没有的好。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也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只要到不了触犯刑律的程度,夫妻间就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原谅。相互理解是夫妻间最重要的行为。在热恋阶段往往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俗话说:"情人眼中出西施。"一旦结婚,往往就会应了我们常说的两句话:"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西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我希望,中国不要让这一句话兑现。我希望,结婚以后,爱情的温度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与日俱增,而不是渐趋冰冷。

  我在很多地方被别人认为是保守派,我也以保守派自居。并不是一切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我也宁愿保守。我还是宣传我那一套:家庭中必须有忍让jīng神,夫妇相互包涵,相互容忍,天天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吵架,我不认为是好现象。

  一夫一妻一个孩子的家庭,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是当前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形势的需要。我现在还想不出将来的家庭形式会变成什么样子,21世纪也不会改变。我不希望,中国的社会有朝一日会改变复古,复古到没有家庭的社会,男女杂jiāo,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我希望,21世纪中国的家庭会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温馨,多增加一些理解,多增加一些和谐,多增加一些幸福。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8/3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