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背后的讲坛_赵勇【完结】(24)

2019-03-10  作者|标签:赵勇

  ----------------------- Page 64-----------------------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正确地看待卢梭在 《忏悔录》了。《悔悔录》 是一本自传,但更是一部文学美文。它是一本讲真话的书,同时也讲了一些 可以允许的 “假话”。这些假话不是虚伪与撒谎的同义语,而是文学彩排过 程中的必然产物。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当卢梭在忏悔自己的 “罪过” 时,他采取的是一种比生活真实更严酷的真实,他解剖起自己来从不心慈手 软,他想让人看到人的真正异化过程;当卢梭在抒发自己的性灵时,他动用 了一些文学手段,他让美的更美,善的更善,他想由此唤醒人们禁锢的心灵, 为人的生命的真正觉醒和舒展提供一个完满的样本。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因为 对于卢梭的读者们来说,有什么能比认识一个高贵的魂灵,获得一次真正的 审美激动更重要的呢?

  ----------------------- Page 65-----------------------

  归真返朴 在卢梭的晚年,有两件工作构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那就是抄乐谱和 散步。 为了生存,他必须抄乐谱。当然,他可以找到比抄乐谱更来钱更隆重的 工作,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第一,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工匠之子, 本人也是一个工匠;第二,他觉得抄写乐谱充满了乐趣。在这两个原因中, 我们一方面又看到了卢梭的平民jīng神,一方面也看到了卢梭一生孜孜以求的 东西——即使是劳动,也是以自己的心灵愉悦为前提的。 然后,就是那无休无止的散步了。很多时候,这位老人漫步于巴黎近郊 的自然风光中,留连忘返——这是肉体上的散步;还是许多时候,这位老人 追怀、冥想,让思绪走得又飘又远——这是心灵上的散步。而在更多的情况 下,心灵与肉体的散步又是和谐地融为一体的。 散步,这种许多人看来极为简单的活动,在晚年的卢梭那里却成了他的 一种生存方式,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因此,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自然是卢梭的散步所得,但更是对 那种境界的潇潇洒洒的描绘。

  ----------------------- Page 66-----------------------

  享受自我:审美的人生姿态 有许多理由使我们见不到这本 《遐想录》。因为当卢梭被当局赦免回到 巴黎过起了隐居生活后,长期的流亡生涯,已使他感到相当疲倦。而写作, 对他来说又必须是一种燃烧,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多病的身体,长期的紧 张状态,退化的激情和弱化的想象力已使他不能胜任写作这项艰巨的工作 了。另一方面,经常在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状态中思考,甚至使他对作家这一 角色的真实涵义也发生了怀疑:作家以写作为自自己赢得了名声和荣誉,然 而当他沉浸在这样一种虚荣中时,不是更加远离了人的本然状态吗?于是, 他又对写作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倦。在疲倦与厌倦中,卢梭好长时间没有动 笔。所以,在 《忏悔录》与《遐想录》之间,在长达八年左右的时间里,卢 梭只写出了一本 《对话录》,在其余的时间里,他总是在散步、总是在遐想, 思考得太多,而写的却又委实太少了。 倒是在1776年秋天,他终于又战胜了疲倦和厌倦,开始了《一个孤独的 散步者的遐想》的写作。不过,这时的卢梭已不把写作当成一件紧迫的工作 了;跟散步一样,他把它看作是一种消遣,一种休息。所以在整个写作过程 中,他时断时续,时写时停。更为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写完他就匆匆搁 笔了。 而且,即使他在进行这项最后的文学工作时,他也没有想到要出版,他 是为自己而写的。有了 《忏悔录》(他已委托别人在他死后出版该书),他 仿佛已经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再说一些别的,似乎都显得多余了。 然而,我们终于还是见到了这本书。而一见到这本书,我们就会同时想 到,如果晚年的卢梭那么多的思考没有用这点语言固定,如果他在偶然的灰 暗情绪中把眷清的和未誊清的手稿付之一炬,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多么宝贵 的一笔文学财富。因此,当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以散文的调子、诗歌的节奏、 悲剧的情绪、哲学的jīng神、杂文的尖刻、音乐的和声,一个孩子的天真、老 人的深沉、慈父的温柔、敌人的愤懑、朋友的坦率,随着他的jiāo融着这一切 的散步,而步步印上人类jīng神历史之路”时,我们觉得这种赞誉是一点不过 分的。 这是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又都是美文的典范。但是,如果要把这 本书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复述出来,那又几乎是不能的。我们只能笼统地说, 卢梭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自己的生命——它的痛苦、它的欢乐、它的 灵魂的悸动和心灵的震颤。其中有对逝去的岁月的回忆,有对现在的生存状 态的描绘,而遍布于全书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哲理化的思考。 全书是在一种低缓的、压抑的调子上展开的。 “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 零零一个人了。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一个最好jiāo 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与 《忏悔录》开头那种 怒不可遏、撕心裂肺的呐喊不同, 《遐想录》像一首忧伤、暗哑的回旋曲, 一开始是一种倾诉的语调,而这种倾诉又是一次没有对象的倾诉——或者如 果说有对象的话,这个对象就是他自己。于是,自言自语、自说自听就构成 了全书的总体风格。 如果说卢梭在写作 《忏悔录》时是想把一个真实的他自己亮到世人的面 前,那其中还分明地包含着卢梭想让世人理解自己的渴望的话,那么到了《遐 想录》的写作阶段,他已经进人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受到人们较为公正地

  ----------------------- Page 67-----------------------

  看待的这一愿望已在我心头泯灭了,它只给我留下对命运的深深的冷漠。” 在前一个境界里,他激烈地、激动地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是为了呈现自己; 在后一个境界里,他甚至以自己的一种漠然态度否定了他的前一个境界,其 目的是为更好地欣赏自己。这是一种更加庄严、宁静、坦然自得似的大彻大 悟,这种境界甚至能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式的禅悟体验。因此,尽管卢梭在《忏 悔录》与 《遐想录》开头的篇章里都提到了蒙田,但是其中的寓意却是不尽 相同的。 在 《忏悔录》的讷沙泰尔手稿的序言中,卢梭说:“我让蒙田在这些假 装诚实的人里面高居首位,他们是在说真话时骗人。蒙田让人看到自己的缺 点,但他只bào露一些可爱的缺点。……蒙田把自己描绘得很像自己,但仅仅 是个侧面。谁知道他脸上的刀伤,或者他向我们挡起来那一边的那只受伤的 眼睛会不会完全改变了他的容貌?”在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卢 梭则说: “我做的事情和蒙田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我的目的迥然不同。他 的 《随笔集》纯粹是为他人而作的;而我写这部《遐想集》则完全是为了自 己。” 第一段文字言辞激烈,语气尖刻,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蒙田完 全成了卢梭的嘲笑对象。而第二段文字中尽管卢梭说的还是同一个意思,但 口气却平和了许多,这其中也明显地反映出了卢梭当时的那种平静的心态。 既然卢梭已经完成了从呈现自己到欣赏自己的转变,所以他的所思所 想、所作所为在他的笔下全都显得那么诗意盎然,尽管他仍然会不时地产生 一些愤怒,但这愤怒已不是单纯的情绪外现、单纯的怒火中烧了,愤怒甚至 也成了他可以玩味的一种情绪。 在 “散步之二”中,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他自己被狗撞倒的故事,然 而,这个故事却使人联想不到一丁点的肉体痛楚: 夜已深,我依稀看见天穹、几颗星星和点点翠绿。这最初的感觉真令人 愉快。我藉着这些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渐渐苏醒过来,仿佛觉得我那轻 飘飘的生命充满于我所见的全部事物。由于过于集中在眼前这一时刻,我什 么别的东西也记不起来了。我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压根意识 不到适才发生的事情;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全然不知。我没有痛楚,既无 惊惧,也不忧虑。看着我的鲜血流淌、就好似看着溪水流淌一般,根本没想 到是我身上的血。我感到周身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静谧感,每回想及此, 总找不出我的平生乐事中有哪一宗能够与之媲美。 关键并不在于作者客观地叙述出了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引起某种幻觉的生 理现象,关键在于作者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那种从容的、坦然的心态。在这 样的一种心态驱使之下,甚至连事故本身和自己的伤痛也成了他本人的欣赏 对象。而更为关键的是,当那些卢梭的敌人因此制造出了“卢梭已经摔死了” 的谣言而传得满城风雨时,尽管卢梭也愤怒了,却没有过于激动,他想得很 开,又想得很远。 “这种想法非但没有使我觉得残忍和痛心,反而使找得到 安慰和平静,并有助于我乐天知命。” 在 《遐想录》中,备受后人称赞的是他的 “散步之五”。因为在这篇诗 情画意的文字中,既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又有一种神秘的情感体验,而所 有这一切又都融汇到了他与大自然的物我jiāo融中。 卢梭在 “散步之五”中叙述的是他当年流亡到圣皮埃尔岛上的情形。当 时,他已经迷上了植物学,他的房间里摆满了花花草草,他如痴如醉地沉浸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2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