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背后的讲坛_赵勇【完结】(20)

2019-03-10  作者|标签:赵勇

  ----------------------- Page 53-----------------------

  主人公放到那么大的一个空间里,让壮美与柔美与他们作伴,让高山与湖水 为他们传情。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放飞自己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也只有 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坚实的依托。自然的人,自然的物,自然的感情就这样 和谐共处,组成了一个完美、纯净的世界。 因此,这是一种真正的情景jiāo融。只有在卢梭那里,只有在一个崇尚自 然、理解自然、委身于自然的自然人那里,这种真正的情景jiāo融才会出现。 当我们现在愈来愈生活在一个被文明 (当然不是卢梭意义上的文明)所组装 起来的空间中的时候,当我们愈来愈习惯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了的时 候,当我们的感情愈来愈被冰冷的理性打磨得那么jīng致那么纤细的时候,回 忆一下卢梭,我们不是也能获得一些遥远而温馨的记忆,领略一下纯朴和粗 犷的涵义,修补一下我们那将要枯萎了的生命吗?

  ----------------------- Page 54-----------------------

  三、把儿童当成儿童 1762年,卢梭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哲理小说《爱弥儿》,它的副标题是《论 教育》。此书一出版,立刻遭到焚毁的厄运,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 国家;也就是因为这本书,卢梭被骂作是 “无神论者”、“上帝的敌人”而 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就那么让封建统治者和教会胆战心惊呢?而且卢梭 本人也是信奉宗教的,他始终承认上帝的存在,为什么他又被说成是上帝的 敌人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能在 《爱弥儿》中找到答案。启蒙思想家梅叶曾经 说过:政府和教会是朋比为jian危害人民的匪徒。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所 以,当时摆在启蒙思想家面前的任务主要只有两个,其一是砸烂君权,其二 是捣毁神权。如果说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的锋芒是直接指向了君权,那么《爱弥儿》却是直接指向了神权——因为《爱 弥儿》中讨论是教育问题,而教育从来就是教会的世袭领地。这样看来,卢 梭的 《爱弥儿》是真正击中了教会和政府的要害,所以他们恐慌了。 《爱弥儿》第四卷的题目是 《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白》,在这一卷里,卢 梭通过牧师之口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上帝观。 在 《忏悔录》中,卢梭坦白地说他从来没有离开宗教,但他又是“常常 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的。从 《爱弥儿》第四卷里,我们看到了他所理 解的上帝。实际上,卢梭心目中的上帝是不同于基督教的那个上帝的。他反 对把上帝说成是人格化的神灵,但是他认为要回答上帝究竟是怎样的,又超 出了人的理智能力:“他是否创造了物质、身体、灵魂和世界,我可不知道。 创造的观念在我是模糊的,是我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他认为只能通过认 识自然的秩序,去推想上帝是君临宇宙的最高绝对存在。他声称,我把所有 一切的书都合起来,只有一本书是打开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 正是在这部宏伟著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崇奉它的作者。所以,他明确指出,他 所赞同和阐述的, “就是以自然宗教为限”。 由此看来,自然就是他心中的上帝,因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新 爱洛绮丝》中卢梭对大自然的风光进行了那样动情的描绘,为什么在 《萨瓦 牧师的信仰自由》中又继续赞美了庄严灿烂和自然景色。大自然,是贯穿在 卢梭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与此相对应,当他对自己的自然宗教进行了热 情洋溢的肯定之后,又把矛头指向了基督教的上帝, “这种宗教的神是最不 公正的,是最残忍的bào君”,而基督教义的最不公正之处,就在于它的违背 自然。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清楚了 《爱弥儿》与它的主人遭遇厄运的原因 了。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 《爱弥儿》。 《爱弥儿》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长篇论著。作为小 说,它的故事是简单的,甚至简直就可以说没有故事。全书共分五卷,前四 卷叙述爱弥儿从初生到成年的四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成长过程和对他应进行 的教育,末卷叙述了对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最后爱弥儿与苏菲在 一个荒岛上结婚,组成了家庭。 很显然,这部小说的重点是在论教育上的。全书贯穿着两条鲜明的线索:

  ----------------------- Page 55-----------------------

  一是回归自然,一是发展天性。这也是卢梭始终贯一的主张。 从理论基础上来看, 《爱弥儿》是以性善论对封建统治者、特别是天主 教义一向标榜的原罪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否定。原罪论肯定人的天性恶劣, 肯定压制天性和君主专制是合理的。而在 《爱弥儿》中却完全相反,这本书 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句名言: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 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而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尊重人首先就要尊重人的天性,其次是顺乎人的天性对他施以合适的教育。 那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有用的 人材,是要防止人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中变坏。而下层社会的平民是接近自然 状态的,所以他们没有进行教育的必要;由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一生下来 就被扭曲的文明左右着,所以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爱 弥儿被虚构成了一个生活优裕、安定的贵族的儿子,他成了卢梭加以教育和 改造的对象。 要对一个人施以一种发展他们天性的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教育的出 发点。那么教训的出发点又在那里呢?这个问题似乎许多人都知道,但是许 多人又往往忽略了。毫无疑问,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的客 观需要是教育的归宿点。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社会的或成人的需要 确立教育的目的,以致把儿童塑造成了一个僵硬、呆板的模型。卢梭认为这 是完全扼杀天性的一种做法,所以他在 《爱弥儿》的序中明确指出:“我们 对儿童是一点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 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 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哩。” 本来,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 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人们却 总是在具体的教育中误入了迷途。所以,卢梭在这本书中以开采和发展儿童 的天性为教育的出发点,对爱弥儿进行了全面的教育。在教育环境上,他使 爱弥儿远离城市,住在乡下,让他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奔跑跳 跃。在这里,爱弥儿整日 “和质朴淳浑的农民”接触,和教师一道参加体力 劳动,疲倦了就在耕耘了的松软的泥土上休息。在智育的内容上卢梭主张摆 脱 “奴隶的偏见”,不让爱弥儿读那些帝王将相的历史以免受其毒害,也不 用统治阶级的道德礼教去束缚他的思想,甚至不让他玩金、银、水晶制作的 玩具,以免形成爱慕虚荣和钱财的心理。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从唯物主义的 认识论出发,认为人的观念只能来源于对客观对象的感知,人的认识产生于 具体的经验,因此他总是通过实物教育、直观教育的方法,使爱弥儿在实践 中获得知识。比如,爱弥儿把窗户打破了,就让他这晚睡在这屋子里,他被 寒风chuī醒,自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当爱弥儿不愿意学习地理知识的时 候,他就让他通过在森林里迷路的经验,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总之,在对 爱弥儿进行了一系列开掘他的天性,照顾他的各个年龄段的种种教育之后, 爱弥儿就成了一个身心调和发达的新人:他有运动员和农民的身手,又有哲 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还具备了劳动的 本领和谋生的能力。这也就是卢梭所谓的自然人的典范。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学名著,也是他关于“自然”的学说的一次集 中阐述。所以,与“发展天性”相对应,“崇尚自然”就成了本书的第二大 主题。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2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