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28)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廉夫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人说它是楷书的连笔字。不真不草,没有特殊的规定,书写时随意运笔,从容不迫,是一种最自由、最流便的书体,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广泛使用。

  行书,钟繇称"行押书",有口诀认为:"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后汉刘德升所创。其实,任何一种书体归于某一人所创,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书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早期的行书如今在简犊文书中还可以见到,行书是隶书实用书写逐渐发展而成的。刘德升在整理发展行书方面功不可没,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今河南禹县),恒灵之时以造行书著名,虽已早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①根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三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今大行于世。"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胡昭后来都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行书立法是很有权威性的,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重视,原先仅在民间流行的行书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正式与篆、隶、楷三种书体并列,登上了大雅之堂。

  王羲之的行书是学王廙的,王廙宗钟繇,所以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是变制钟繇行书而来的,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姨母帖》、《孔侍中帖》、《丧乱帖》。关于钟繇的书法,王僧虔《论书》云"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当时铭石书皆用八分,由于钟繇最jīng于隶书笔法,所以铭石书为最妙。在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钟繇被列为隶书门,这充分说明钟繇jīng熟于隶书。钟繇虽然对行书的创造倾注很大的热情,为其笔画规范尽力很大。但这种新型的书体毕竟处于初创阶段,尚不完善,钟繇为行书立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破","立"的成分相比之下较少。钟繇作行书带有较重的隶书笔法,即所谓"隶味"。

  王羲之对于行书体态笔画加以全面改造,摒弃了某些隶书特征,使之面貌一新,显得清新华美。这种书体受到了朝野的青睐,人们争相仿效。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体态有一种生动的欹侧之势,"纵不复端正者,慡慡有一种风气。"①字与字之间有如唐大宗所形容的"烟霏露结"②的映带关系,即所谓"状若断而还连"。将草书引入行书,行书。草书相间是王羲之行书的新特点,字的形体富有变幻,侧锋用得较多,运笔迅速,笔势连贯流利,形体简略。

  兰亭序

  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名词和象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最为纯正典雅的行书范例,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效法。《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在悠游之余乘着酒兴用茧纸(麻纸的一种)、鼠须笔信手写成。日后王羲之想再写得好一点,然而"书百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再重复一遍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兰亭序》是在兰亭聚会后即兴创作而成的,那时可谓是① [唐]张怀瓘:《书断》。

  ①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

  ② 《晋书·王羲之传论》。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即佳宾、贤主),是最佳创作环境和心态,千载难逢,日后王羲之再重写所以达不到原来的艺术水准。

  《兰亭序》的别称很多: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记》、宋代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huáng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赵构称《禊帖》。还有称《兰亭》、《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自撰自书的作品,它是一篇杰出的散文,又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对此书此文颇为得意。

  唐太宗曾以他的帝王之尊收集王羲之的字画,唯独没有《兰亭序》,根据线索,此作藏于浙江永兴寺辨才和尚处,传说派萧翼前往赚而得之,成了唐大宗的收藏。后来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唐代刘饨《隋唐嘉话》有这样的记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大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一作"乃遣问辩才大师,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今诸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我们现在见到最好的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临本,以及定武刻本,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好本子,正如古人所说"兰亭无下拓",这是比较而言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很大,研究者很多,评价极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兰亭序》章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纵成行,横不成行,这是考虑纵向阅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为整体严密,避免呆板。如果纵不成行横成行,不但阅读困难,而且显得杂乱,字体也不是依框格而写的,一般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左右结构的字偏宽,笔画少的字偏小,笔画多的字偏大。字的长短扁方书写时比较随意。梁武帝说《兰亭序》为:"龙跳虎卧"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兰亭序》字字jīng妙,运笔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包世臣说:"《兰亭》神理,在'似敬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有七个"不"字,二十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诚然,将同一个字写成许多形态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王羲之为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的艺术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兰亭序》中的字左右顾盼,互相呼应,映带左右,长与短,粗与细,收与放,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变幻迷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形式美的法则,一幅书法作品过于统一,整齐划一,那必然刻板单调,如果是过于变化,使人服花缭乱,也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有既有变化又很和谐统一才能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感。书法作品要做到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其分寸的把握极为重要,有人说:"大王之《兰亭序》字既jīng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大长,亏一分太短,极有分寸,直无遗憾,变化多端,尽如人意。"草 书

  秦代因时常有战争,原来的篆书写起来很麻烦,故出现流便的草书,赵壹认为草书"起秦之未",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①,从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草书真迹可以证明。在汉代,草书的使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东汉未年草书已经兴盛,其代表人物要数张芝了,他有"草圣"之称。汉代草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的章草,即所谓"隶书之捷"。这种草书以独字出现,字与字之间不连贯,有严格的法则,这种草书为旧体;另一种为新体,即所谓今草,这种草书,书写比较自由,笔势连贯,很少保留隶书的笔意。张芝章草、今草兼能,三国两晋的书家皆以张芝为宗师。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8/5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