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完结】(77)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在海涅一生与女人的关系中,事事都没有结果,除了年轻时的单恋,便是成名以后的逢场作 戏。惟有一个例外,就是在流亡巴黎后与一个他名之为玛蒂尔德的鞋店女店员结了婚。我们 可以想见,在他们之间毫无làng漫的爱情可言。海涅年少气盛时曾在一首诗中宣布,如果他未 来的妻子不喜欢他的诗,他就要离婚。现在,这个女店员完全不通文墨,他却容忍下来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他瘫痪卧chuáng以后,她不愧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妻。在他最后的诗作中, 有两首是写这位妻子的,读了真是令人唏嘘。一首写他想像自己的周年忌日,妻子来上坟, 他看见她累得脚步不稳,便嘱咐她乘出租车回家,不可步行。另一首写他哀求天使,在他死 后保护他的孤零零的遗孀。这无疑是一种生死相依的至深感情,但肯定不是他理想中的爱情 。在他穷困潦倒的余生,爱情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即使在诗人之中,海涅的爱情遭遇也应归于不幸之列。但是,我相信问题不在于遭遇的幸与 不幸,而在于他所热望的那种爱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他的热望中,世上应该有永存的 美,来保证爱的长久,也应该有长久的爱,来保证美的永存。在他五十一岁的那一天,当他 拖着病腿走进罗浮宫的时候,他在维纳斯脸上看到的正是美和爱的这个永恒的二位一体,于 是最终确信了自己的寻求是正确的。但是,他为这样的寻求已经筋疲力尽,马上就要倒下了 。这时候,他一定很盼望女神给他以最后的帮助,却瞥见了女神没有双臂。米罗的维纳斯在 出土时就没有了双臂,这似乎是一个象征,表明连神灵也不拥有在人间实现最理想的爱情的 那种力量。当此之时,海涅是为自己也为维纳斯痛哭,他哭他对维纳斯的忠诚,也哭维纳斯 没有力量帮助他这个忠诚的信徒。

  20011

  : >

  向教育争自由

  周国平

  逝世前一个月,正值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爱因斯坦应约为之写纪念文 章。在文章中,他没有为母校捧场,反而是以亲身经历批评了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他回 忆说,入学以后,他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 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因此,他便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 绩的学生,而把主要jīng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 学的大师们学习"。

  他接着回忆说,毕业以后,他感到极大幸福的是在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实际工作,而不是留在 学院里从事研究。"因为学院生活会把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 量科学论文--结果是趋于浅薄。"他在专利局一gān就是七八年,业余时间埋头于自己的爱 好,这正是他一生中"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时期。

  据我所知,爱因斯坦的经历绝非例外。不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几 乎所有的天才人物在学校读书时都不是"好学生",都有过与当时的教育制度作斗争的经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成材史就是摆脱学校教育之束缚而争得自主学习的自由的历史 。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异常关心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把这看做这位伟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jīng 神遗嘱。他不是那种拘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而是一个对jīng神事物有着广泛兴趣和 深刻理解的大思想家。他十分清楚,从事任何jīng神创造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因而教育应该为 此提供怎样的条件。在他的有关论述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概念。一是"神圣的好奇心", 即探究未知事物的qiáng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 ",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 思考。如果说前者是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心理品质,那么,后者是要靠天赋加上努力才能获 得的能力。在一切伟大的jīng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这两种特质的保护 或培养都有赖于外在的自由。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 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要去扼杀它们。遗憾的是事实恰好相反,以至于爱因斯坦感叹道 :"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

  今天,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但是,完全可以预料,由于种种原 因,情况的真正改变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学生仍然会不同程 度地身受其害。有鉴于此,我想特别对学生们说:你们手中毕竟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既然 在这种有弊病的教育体制下依然产生出了许多杰出人物,那么,你们同样也是有可能把所受 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像爱因斯坦那样,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 自由,不要去做各门功课皆优的"好学生",而要做一个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 的"自我教育者"。在我看来,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了 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他的大学教育就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收获必 将使他终身受益。至于课堂知识,包括顶着素质教育的名义灌输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实在不 必太认真看待。为了明白这个道理,你们不妨仔细琢磨一下爱因斯坦引用的一个调皮蛋给教 育所下的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20016

  : >

  灵魂的在场

  周国平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 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 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 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 jīng神追求和jīng神享受。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 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处与jiāo往等。在人生的所有这些 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 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一个 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 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 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jīng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 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 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 jīng神所能概括的。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 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7/15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