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完结】(24)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3

  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这表明:第一,他意识到了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第二,他有了与自己灵魂jiāo谈、过内心生活的需要。

  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准确的表达),三要秘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这样持之以恒,不成为作家才怪呢,--不成为作家才无所谓呢。

  4

  写日记是心灵生活的好方式。我的体会是,通过写日记,第一能把自己的外在经历转化成内在财富,从而使心灵丰富;第二能经常从热闹的外部生活中抽身回来,与自己相处和对话,从而使心灵宁静。

  5

  遇到恶人和令人痛苦之事,写日记是从痛苦中解脱,这时候你成为一个认识者,与身外遭遇拉开距离,把它们当成了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遇到可爱之人和可喜之事,写日记是甜蜜的重温,是把快乐藏进了心灵的保险箱。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心灵财富的增长。

  6

  我自己也有过少儿时代,曾经也是一个小读者。那当然是老早的事了,但是,儿时的求知渴望,少年的惆怅心情,仿佛仍在我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我是一点儿不陌生的。

  我一路走来,走了人生大半路程,离那个从前的男孩越来越远。然而,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自己好像一路都在和那个男孩做伴,与他jiāo谈,不断地把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告诉他,听取他的回应。我诚然比他成熟,也许有以教他,但他不只是我的学生,他那么纯真、敏感,本能地厌恶一切空话和假话。

  深藏在我心中的少儿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良师,一直在检查我的作业,督促我做一个诚实的思想者和写作者。

  7

  我所理解的文学,就是把真实感受到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很简单,是吗?然而,这并不容易。难就难在感受原是非语言、前语言的东西,却要把它转换成语言。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进行这种转换,而只是在使用一些现成的语言,所以并不是在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到的东西。在这里,我姑且假定他们是拥有这种东西的。

  8

  一个好的作家并不把影响读者当做自己的目标,他通过作品探究人生,思考社会,贯穿于其中的jīng神力、价值观自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9

  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你在写作上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10

  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的积累最重要。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làng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làng花罢了。

  11

  最好的抒情诗人,第一情感真实,决不无病呻吟,第二语言质朴,决不刻意雕琢。

  12

  真正的大诗人,他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所表达的决不限于一己的悲欢,而是能够由个人的身世体悟人生的普遍真相。

  13

  现在我把这些一草一木的记录搭配起来,大致上还是呈现出了孩子的幼时风景。遗憾总是有的,最大的遗憾是,这毕竟是搭配起来的风景,与那正在被岁月带往无尽远方的真实的风景岂可同日而语。当时记录的时候,我已备感无奈,因为我只能记录孩子可爱的表象,而使孩子如此可爱的那光彩照人的生机和灵性却是用文字记不下来的。这是文字面对一切鲜活的生命之美时的共同的无奈。

  14

  很久不写诗了。仔细想想,这是一种损失。写诗会促使人更细腻地观察眼前的景物,寻找最确切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觉。一种景物,往往会唤起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不写诗的人,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而这也导致了感觉的一般化。

  15

  因为我写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便指责我,不外是一bào露了自己的隐私,二应该写重大题材。

  这些人真是小心眼,仿佛自己的生活是一份私产似的。我才不这么狭隘呢,在我看来,正是通过感受和思考,我的生活不再仅仅是我的生活了,它获得了一种普遍性。

  从根本上说,上帝、神、自然给了我生命,我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的经历,没有一样是仅仅属于我的,一切都可以和应该成为领悟生命意义的素材,并且因此而属于了一切人。

  那么,这不正是重大题材吗?

  16

  有一些人责备我作为一个学者,本应该好好做学问,不该拿自己的私生活做文章。我要告诉这些正经的人,所谓私生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为了当学者必须放弃它们,不许把它们变成一种jīng神产品,我就不当学者好了。对于我来说,有比学问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本身。

  其实,做学问首先也是我的一种私生活,即一种个人的jīng神生活,如果它仅仅是公生活,我完全可以不做。

  17

  年过花甲,你们读我的书,仍不认为我是一个老人,我知足了。

  第33章 教育即生长

  1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jīng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2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3

  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jīng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4

  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你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智力素质的一个检验。

  把你在社会上得到的地位、权力、财产、名声都拿走了,你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是对心灵素质的一个检验。

  5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毫无疑问,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够真正幸福和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才能够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3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