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_南怀瑾【完结】(58)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yīn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yīn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yīn尽。

  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缚了。色yīn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yīn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yīn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yīn,是被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yīn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受yīn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yīn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yīn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

  佛说,到受yīn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

  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想yīn解脱  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yīn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yīn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七页)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yīn区宇。”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yīn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yīn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yīn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yīn,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yīn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yīn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含光默然

  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

  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

  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8/6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