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_吴晓波【完结】(88)

2019-03-10  作者|标签:吴晓波

  不过与监狱的合作看来并不那么愉快。李书福后来回忆说,监狱的惟一优点是人力资源便宜,但效率是很低的,而且进出非常不便。李书福在2006年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无法让我们的客户来看我们是怎样生产汽车的。”而就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监狱长不幸身故,有心自己造车的李书福走了些关系,在买下了公司另外30%的股份之后,得到了在台州临海生产汽车的机会,吉利汽车这才算是有了一个钣金工时代的开始。这也就是路风教授提到的临海造车的开始。

  李书福在临海生产汽车是一个秘密行动,当时他和三个造汽车出身的追随者创业的地点,是一块为吉利汽车公司征下的八百亩的土地,李书福对外宣称这块土地是用来做摩托车的。对钣金生产汽车也采取了极度的保密态度。因为李书福异地造车是违规做法,使他的豪情下线时差一点找不到嘉宾来捧场。没有官员,也没有媒体,他摆下一百桌酒席却差一点没人来。

  也难怪台州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不给李书福捧场。李书福造车可以说是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就在李书福开始其造车行动的两年前,国家刚刚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和目录,以国家产业政策的形式确定了“3+6”的产业格局,规定了国内汽车业以三大汽车公司和六家中型汽车公司垄断经营的格局。所以此时,作为地级市一级的台州,自然不会有人敢于出头为李书福这辆违规的民营汽车来捧场了。

  吉利老人的回忆是,在豪情下线的那一天,李书福几乎处于绝望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汽车不像他以前生产的摩托车和冰箱,因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门,无论是jiāo通、运管还是公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彻底否定,都会置刚刚下线的豪情汽车于死地。如果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的话,吉利汽车很难找到经销商。以前李书福做摩托车,他可以设法绕过政府的管制,但是在汽车这个行业,尤其是在吉利汽车有异地生产这个致命问题的情况下,李书福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这就是中国特色。尽管到了九十年代,政府的管制已经比李书福放弃北极花冰箱的时候要宽松得多,但对于一些大的垄断行业,管制还是严格存在的。这些行业包括银行、电力、邮政、通讯等等。尽管像吉利这样的民企不断地以打擦边球的形式来冲破这种管制,很多行业在造成既定事实之后,政府会在现实的推动下放松管制的力度,但汽车业当时的管制是明确而严厉的。

  但是中国特色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政策和对策同时存在。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和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争夺产业分布进而赢得其背后的税收增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要点。浙江的国家投资较少,客观上造成了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汽车业却是一个很大的弱项,这导致了大量在生产汽车配件领域有很大优势的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地方政府gān涉的问题。

  李书福的机会就在这里。吉利汽车的见证人,《文汇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万润龙写下了这样一段对当时的回忆,发表在东方网的评论里:

  想当初,李书福想造汽车,而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就花大钱造起了汽车。在举行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仪式前夕,因为吉利汽车是黑户口,众多的领导居然没有人敢接受吉利集团的邀请。“我当时真想哭。办了一百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李书福说起此事,还恨得咬牙切齿。好在李书福想起了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就试着给这位从未见过面说过话打过jiāo道的女副省长发了一份传真,邀请她参加吉利车下线仪式。传真发出不到一小时,叶荣宝就给李书福打来电话,表示将参加仪式。有一位副省长亲自前来,市里、县里的领导,谁还会回避?仪式自然办得风风光光。见面时,叶副省长问李书福:“你怎么会想到给我发传真?”李书福说:“我听朋友说起过,叶省长有一次组织汽车配件企业的厂长到外地取经,希望能为这些企业增加一些业务量,却空手而归。叶省长在归途中立下狠心说,浙江要有自己的汽车整车厂。”吉利造车,应该是实现了叶省长的意愿。叶荣宝后来为吉利汽车取得合法身份上下奔走,成为吉利车的护法天使。而那个叶荣宝取经碰壁的故事,其实是我讲给李书福听的。我当时是说者无意,李书福却印在了心里。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紧接着,李书福的胆子更大了。在临海他为自己的汽车城买下的八百亩地,此时还只刚刚建立了第一批厂房,可是在所有的艰难中,他总算把第一辆吉利车造出来了,但如果在汽车下线的时候无人喝彩,那我们也可以想见,哪怕这个“疯子”脑子里除了汽车之外别无一物,恐怕心中也会是一片凄凉。如果说1996年李书福造车是一个执拗的商人在追逐利润梦想的话,那么到1998年豪情下线的这一瞬间,李书福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汽车作为一个产业是有国界的。

  没有政府的支持,商人李书福无法单独在中国完成一个造车的梦想。

  在中国,汽车产业首先表现为地方性,然后表现为民族性。“中国不能没有自己造的汽车”和“浙江不能没有整车厂”是两句异曲同工的话,被中国人视为经济发展严重障碍的地方保护主义可以一模一样地延伸为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叶荣宝这位省级官员想要一个浙江的整车厂的因素,同样是中国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的因素。

  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李书福才有可能抓到这个pào仗,而在他点这个pào仗的时候,得到了环境的支持。导火索终于被点着了。

  李书福的pào仗炸了,还挺响的,至少浙江都听见了。

  ◆“中国最便宜的轿车”

  1998年吉利的豪情上市了。李书福为他制定了最简单的营销战术:价格战。

  李书福的价格战,抢占了一个外人看来疯狂,但他却很为此自得的地位,那就是“中国最便宜的轿车”。在中国,最便宜的汽车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开车人一定是小心翼翼的老手,因为新手还得顾命,不敢和吉利车较劲,但老手玩吉利也得掂量掂量。

  再来说经销商体系。

  吉利豪情在1998年没有卖什么车,只有一个亿投入自己的汽车梦的李书福根本还没来得及想怎么卖车。相反,据说还有一些质量不稳定的车被李书福用压路车压了,很可能他那时候最关心的是吉利车的质量能否稳定一点,哪怕不是太稳定,但总不能出很大的差错。吉利内部的一个说法是,由于做豪情车更多是钣金活,所以外层的油漆都是用人工反复漆上去的,颜色并不稳定。吉利一直到宁波美日投产之后才有了相对稳定的质量体系,而真正带品保体系的4S店体系一直到2004年才出现,这一年吉利在资金上有了可靠的来源,对质量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李书福开始不用为质量担心了。

  但是汽车经销商可不会陪着李书福一起疯狂,他们从李书福那里拿车是为了去卖,是要拿来赚钱的。哪怕是个外行人,从外表上看看吉利豪情也会知道这辆车不像个车样子。所以一个老资格的台州商人回忆说,李书福的豪情车下线时在本地根本没有经销商,更多的是李氏兄弟在江浙经销摩托车时建立的网络在销售。有意思的是,李书福的豪情车倒真是没有多少事故记录,也许是这个台州人的运气好,也许是因为此时的吉利车其实还只是一只“huáng皮白心”的半国产车——豪情车的发动机一直到吉利自己研制成功之前都用的是丰田8A。所以慢慢地,吉利车以它的价格优势打入了市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8/9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