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_吴晓波【完结】(82)

2019-03-10  作者|标签:吴晓波

  “回国后我住在北京红庙附近的京港花园。有一天晚上英特尔的投资人打长途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我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我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

  ◆坚持就是胜利

  事实上,张朝阳从海外融资的行为在那个时代绝无仅有,他至今认为这给中国互联网行业起了启蒙的作用。在融资的那段日子里,张朝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着写他的商业计划书。

  张朝阳认为,他那份完备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预言了一个商业网站应该是资讯和导航,也形容了门户网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还描述出了广告收入的曲线,以及对页面点击率与广告之间成长关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等。

  但是在张朝阳写这份商业计划的时候,他还没有一笔网络广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笔融资来的钱几乎快花光了。那时,他甚至到了把最早的两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们那个月的工资迟一个月发可不可以的地步,因为他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jiāo房租。

  年底,一个机会来了。

  北京电信想做一个像美国在线一样的一百六十九项目,需要找一家公司来设计门户和几十个网页。这个招标项目让张朝阳看到了希望,却又犹豫不决,因为如果全力以赴去竞标,公司就势必要暂时放下已有几万元收入的网页制作业务,一旦失败,公司将失去惟一的收入来源。

  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被提jiāo到董事会上讨论。由于第二轮融资尚未敲定,最终董事会为张朝阳提供了一笔十万美元的“乔治贷款”——如果竞标失败,将可以让张朝阳用这笔钱先“度日”,把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这笔贷款张朝阳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权去偿还。

  结果是,张朝阳击败了包括亚信、Chin.Bik.在内的三家竞标者,拿到了这个项目。“这是搜狐险些‘断顿’的时刻。”张朝阳说,后来乔治贷款到位,使爱特信又撑到了1998年2月份。

  1998年4月,搜狐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公司、道琼斯、晨兴公司、IDG等,共二百二十多万美元。

  在获得第二轮投资后,张朝阳明显感觉到了股东对收入要求的压力,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跑客户上,包括他最早的主顾——北京牛栏山酒厂的厂长,亦是最早请他设计制作网页的人。

  “那个时候网页制作的收入大约有十万美元。”张朝阳回忆说,但在整个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网络广告,他只能在做网页的客户中试探着发展他的广告主。“您能不能试着投一个网络广告?”是他经常对这些网页客户说的一句话,接下来他就必须向这个客户解释什么叫网络广告。

  后来网络广告成了搜狐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当到了1998年的时候,搜狐全年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六十万美元。搜狐网站和它开发的诸多运营模式,开始成为后来者的样本。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cháo中,当张朝阳成为新一代青年偶像的时候,所有人都已开始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中国。

  第28章 叶莺:一个人的战争

  【叶莺小传】

  作为中国商业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记者和外jiāo官出身的叶莺,同样具有着超级的商业才能。

  1997年之前,叶莺的人生已充满传奇色彩:她出生在北京,长在台湾,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早年服务过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过李光耀、邓小平等政要,后来主持电台和电视节目,是十分出名的女记者,再后来,服务于美国外jiāo部长达十七年之久,她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为美国外jiāo界职位最高的女性。

  但在1997年,叶莺的命运从此和胶卷感光业的“百年老店”柯达联系在一起。这一年的chūn天,她受柯达总裁裴学德的诱惑,下海出任柯达大中国区副总裁。叶莺进柯达的使命,是完成一个看上去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在此之前的1994年秋天,新上任的柯达总裁裴学德曾向主管中国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朱熔基,提出了一个十分疯狂的动议:柯达出资不少于十亿美元,全行业收购中国胶卷企业。当时的柯达正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这家因发明了感光rǔ剂而百年不坠的老牌公司受到了日本富士的qiáng力冲击,在欧美市场,柯达节节败退,背负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在中国市场上,柯达同样是一个落后者,富士占据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通过常规的市场竞争,柯达几无胜出的概率。但裴学德这个动议向同样身处困境的中国胶卷业指出了一条有光亮的出口。柯达的构想无比机巧地契合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国营企业改造无术的现实,这让朱熔基下决心冒险一试,他当即同意了裴学德的动议,并承诺亲自督办此事。

  然而,尽管高层达成共识,在随后的几年里收购之事却很难推进。

  便是在形势胶着的情形下,裴学德请动叶莺出山。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叶莺的超乎寻常的外jiāo斡旋能力以及独特的女性魅力,让柯达战略得以实现。柯达购并案涉及六个省市、十个城市、四大部委(国家计委、化工部、轻工部和国家外经贸部),叶莺穿行中间,翩跹上下,巧手解结,用短短一年时间就让购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1998年3月23日,裴学德在罗切斯特柯达总部宣布,柯达以十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全行业的协议定局。这就是着名的改变了中国胶卷业历史的“98协议”。

  在相继消化了六家胶卷企业之后,柯达一直没有能够吃下中国最大的胶卷企业保定乐凯,这也成为1998年之后,叶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在把六家陷入绝境的胶卷企业卖出之后,中国政界和学界对于是否把“最后之硕果”乐凯也jiāo给柯达,存在巨大的分歧,而乐凯公司对被并购当然心有不甘,更为微妙的是,已经被bī到墙角的日本富士也抓紧与乐凯谈判。当时形势下叶莺几乎每月都赶到保定,与乐凯方面谈判有关事宜。2003年夏天,媒体突然曝光,乐凯与富士的秘密合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时刻,惟一剩下的细节是富士提出的控股条件还未被有关方面认可。叶莺当机立断,放弃之前坚持的全资收购条件,提出参股新案,同时,她斡旋于罗切斯特、北京和保定各地,紧密磋商。最终,眼看已经板上钉钉的富士方案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2003年10月,柯达与乐凯火线签约,以总值一亿美元的现金、设备和技术,换取乐凯20%的股份,至此,中国胶卷工业的七家企业全数与柯达合资。叶莺笑称,“我们用一颗棋子扭转了整个战局”。

  正是由于叶莺的运作之功,在全球市场上,被富士打得晕头转向的“huáng色巨人”终于在中国找回了尊严。1997年,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70%,到2001年,柯达的份额反超至67%。到2005年前后,柯达每年六十亿美元的全球采购,有六分之一来自中国,95%以上的柯达数码相机在中国生产。叶莺还把全国九千二百多家彩冲店中的两千家改造成为数码影像店,打造了一张无比庞大的数码彩扩网络,把中国市场变成了柯达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在她到来之前,中国是柯达的第十七大市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2/9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