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9)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古来成就大事者不一定就有超世之才,但必然是善纳雅言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再高,总是会有所疏漏,只有集思广益,多听别人的意见才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兼听则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多面性,我们不一定能很全面地考虑到所有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倾听他人的意见。无论他人的意见是否合适,我们都要耐心地听下去,集思广益总是有好处的。最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意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群雄争霸的戏码不断上演,那些最终成就千古霸业者都从善如流,那些称雄一时、最终消亡的人必定是刚愎自用者,更不用提那些亡国之君。善纳雅言可以使自己改过迁善,万民影从;不听逆耳忠言者,最终众叛亲离。

  出身世家、英雄盖世的项羽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而地痞出身的刘邦,不学无术却最终成就帝业,开创大汉天下。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刘邦善纳雅言,而项羽刚愎自用。

  刘邦本身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他手下谋士成群,而刘邦对这些人言听计从。刘邦大军攻入咸阳之后,进入皇宫,看到了数不尽的财宝、酒肉和女人。出身寒微的刘邦看到这些东西,立刻眼睛发亮,一连几天留宿在宫中。眼看刘邦的志向就要被磨尽的时候,张良出来劝阻,让他离开皇宫,并且主动退出咸阳,将咸阳让给项羽。张良认为,项羽几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如果此时称王自立,势必会惹得项羽来攻,到时候恐怕会全军覆没;只有向项羽示弱,才可能赢得时间,壮大自己。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立刻撤出咸阳,逃脱项羽的掌控。四年之后,又按照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卷土重来,最终击败了项羽。

  项羽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一举击垮秦朝军队,攻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项羽手下有一个谋士范增看出刘邦其志不小,劝项羽将刘邦除去,以绝后患。然而在“鸿门宴”上项羽其志不坚,最终让刘邦逃脱,气得范增大呼“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大军开进咸阳后,大肆抢夺三个月后,项羽打算离开咸阳,回归故土。当时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咸阳,但是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建议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到后,立刻抓到那人,把他杀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会刺痛我们神经的意见不一定对我们不利,那些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也不一定就对我们有利。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因为言语激烈而怒火中烧,不听劝谏,也不要因为言语动听而飘飘欲仙,肆意而为。善纳雅言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因为很多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而做不到这一点。就连一向以善纳谏言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被魏征激烈的言语激怒,想要杀了他。因此,我们要努力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在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

  刘备的成功要归功于手下的文臣武将。刘备自知能力有限,因此从来不擅作主张,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召集手下的人来商议。刘备这种虚怀若谷的jīng神正是他成功的保证。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事业。然而,他最后的失败偏偏又是因为他的偏执。

  关羽死后,刘备悲愤万分,决定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与赵云二人苦劝无果。此时的刘备不仅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而且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因此出兵的时候不带上诸葛亮,坚持自己领兵。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死于白帝城。

  为了不受病痛的折磨,再苦的药我们都会吃下去;同样,为了不让自己后悔,再难听的忠言我们也要耐心听下去。古语说:“闻过则喜。”这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一种胸襟。若是善于接受和采纳别人好的意见,吸取他人的教训,借鉴他人的经验,会使你人生“如流”,事业“如流”,蒸蒸日上。而那些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人终会四处碰壁,一事无成。

  婆娑世界,万事有缺

  第5章 包容是一种大境界(2)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yīn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人间世》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就是佛学说的道理: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南怀瑾先生又列举了一些事实来论证这一道理。他说,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中,任务很少有被圆满完成的,都是很痛苦地成功,可见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如果担负一个政治上的任务,外jiāo上的任务,或是做个公务员,事情如果不成功、任务达不到,则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给皇帝杀了,或者给敌人杀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是其他祸患出来,或者路上被行刺,比如美国的总统被人打一枪。有时候,国家的大事成功了,你可以说,这下我成功了。在当时非常辉煌,而在历史上很糟的一件事,“则必有yīn阳之患”,受冥冥中之天道的裁决——遭遇到很坏的果报。或者说一个任务你办成功了,就会被社会、被人所妒忌。所以做人做事,不管你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能不管成功与失败,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那些具备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但是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就像南怀瑾先生讲的一样,此时完美的事情,彼时不一定还是完美,当出现比之更加完美的事情时,原来的完美在我们的眼中就不再完美。因此,完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能qiáng迫自己去追求完美。

  一天早晨,有位园丁到花园里去,发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凋谢了,园中满是衰败的景象,毫无生气。

  他非常诧异,就问花园门口的一棵橡树:“你们中间究竟出了什么事?”后来他得知,橡树因为自怨没有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厌世之心,不想活了;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结果子而沮丧;葡萄藤也很伤心,因为它不能像牵牛花那样绽开美丽的花朵;牵牛花也苦恼着,因为它自叹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树木也都有垂头丧气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别人。这时,只有一棵小草却长得青葱可爱。于是园丁问它:“你为什么没有沮丧?”小草回答:“我没有一丝灰心或者一毫失望。我在此园中虽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树、一棵松树,或者葡萄藤、牵牛花、紫丁香,你才去栽种它们;我知道你也需要我这棵小小的草,我就心满意足地去吸收阳光雨露,使自己天天成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因而生出艳羡之心,想要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的长处对比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这使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唉声叹气、诉说自己的不满的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