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37)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把握住说话的度,才能不伤害别人呢?首先就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人们在欣喜若狂的时候,很容易口出大言,大放厥词;在愤懑难平的时候,很容易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这些都有可能会伤到别人。其次说话要慎重,没有根据的话不要随便乱说,信口雌huáng只会让别人以为你浅薄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再次,就是要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不要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议论别人的是非,那样会惹来别人的嫉恨。最后,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过滤自己说话的内容,不该出口的话无论在何时都不能说。要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说的话早晚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不要等到别人找上门的时候,自己还茫然不知所以。

  行动之前究竟要思考几次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还要再想一次才行。”

  南怀瑾先生不认同这个解释。他认为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或者《易经》就会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气。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气的毛病,小气的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人生是一个单向通道,走过去了就不可能回头重新来过,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必须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小心也必须有个限度,不能因为小心而停滞不前。人生的路途中必然会充满坎坷,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只有走到了跟前,才能逐一化解,若是太过小心,预料到了即将会遇到的危险就裹足不前,那么人生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行动之前究竟该思考几次,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然这个思考几次也不是一个量化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当我们有了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很多。第一我们要论证这个目标的可实现性;第二就要进行规划,将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活动列出来;第三就是要考虑各种客观环境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第四要考虑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就可以行动了,没有必要拖拖拉拉,把可能遇到的麻烦都想出来,然后再拟定具体的对策,这些应该体现在行动的过程中。

  古话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原因就是秀才思考的问题太多。他不仅考虑到造反的时间、地点、人员问题,还考虑到了怎么打,往哪里打,打下来怎么办,打不下来又怎么办,粮草辎重等问题,甚至还考虑到造反成功以后该怎么办。

  人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供我们想清楚一切问题,脑子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只会耽误事情的进度,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情,考虑那么长远又有什么意义呢。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思考那些很遥远的事情上,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没有实行的可能了。

  当然,在行动之前也不能什么都不考虑就贸然行动。很多事情毕竟是要想清楚了,计划好了,才能保证成功的概率。如果我们冒出个想法,不加思考就马上付诸行动,只怕多半是要失败的。

  行动之前的思考要坚持一定的度,既不能不思考,也不能长久地思考。在行动之前,起码要先将执行的大体计划想清楚,我们不能一眼就判定事情能否成功,但是起码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就可以付诸行动了,剩下的事情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也许在行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但我们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保证成功。

  以小心谨慎着称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成也源于一个“慎”字,败也源于一个“慎”字。诸葛亮前期带兵基本上没有输过,这是他谨慎的结果。他把将要进行的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然而,到了后期,诸葛亮背负了托孤重任,更加谨慎,因此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生怕出了任何纰漏,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虽说“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世上又有谁能在行动之前就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成功呢。既然没有把握,为何还要思考那么多次呢。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思考几次,而是我们要做的事情需要我们思考几次。人生很短暂,没有时间等我们把一切都想明白了,完全有把握了再行动,那样的行动即使成功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我们除了要谨慎以外,还必须要具有冒险jīng神。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前后思考一下,确保其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成功的机会,就可以行动。圣人教我们三思而后行,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准则,我们不能被其限制了行动,而要把思考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之内,既不因冲动而丧失理智,也不因谨慎而拖拖沓沓。

  第23章 刚柔并济,进退有道(1)

  勉qiáng前进不会有好结果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传:即鹿无虞,以纵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周易·屯卦》

  追赶野鹿接近山脚无虞人引导,只身进入山林中。君子如明智,不如放弃。继续前往,会有遗憾。《小象传》说“即鹿无虞”,是因为随从禽shòu。君子之所以必须放弃,前往会有遗憾,是因为会走向绝路。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哲学在“存亡”、“进退”、“得失”这六个字中。一个高明的人,在这六个字上做得最适当。整个历史的演进也是在这六个字之间,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如果在这些地方搞不清楚,就太没有智慧,太不懂人生,也太不懂做事了。

  很多人在做事业的时候,总是凭借一股劲儿横冲直撞,从来不对自身的实力和眼前的形势进行分析,结果把所有都赔了进去。一个人一旦刚猛有余而yīn柔不足,做起事来就很容易不够沉稳,事情往往会办不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做成,若是我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勉qiáng自己去做,终究是办不好的。一个不是猎人的人偏偏想要去打只老虎回来,最终难免会被老虎所伤。量力而行,才能确保事情不会办砸。成就事业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不会有损伤,然后才能考虑如何扩展事业。若是一味地追求事业的成功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问题,是会吃大亏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