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23)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任何话出口之前都要多想几遍,看看是不是会伤到别人的尊严,如果是,千万不能出口。如果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乱说,多次碰触别人的禁区,只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防人之心不可无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君子当然要仁慈。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不仁也是难免的事。至于坏人当然没有仁慈的心,坏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坏人,有句俗语“qiáng盗发善心”,这是不大可能的。如真的qiáng盗发了善心,他就不做qiáng盗而改做好人了。

  从南怀瑾先生的讲述中,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学着做一个有仁慈之心的君子,同时又不能不防备那些不可能仁慈的小人,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如果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那些小人会发善心上,恐怕会吃大亏。从修养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不可能去做那些小人,但是也不能不加防备,任由那些小人横行。如果天下的君子都不加防备的话,那么这个天下就是小人的了,就不会有人再qiáng调做君子的重要性了。

  所谓“人心隔肚皮”,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说不清的,特别是人,最难猜测的就是人心。单单从表面上,我们根本难以判断一个人想要gān什么,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个君子,我们也难以保证他不会在某种原因和诱惑的驱使下加害自己。因此,在与人相jiāo的过程中,我们不可缺少防人之心。如果我们见到一个人,随随便便聊上几句,就倾心接纳,那么很有可能会吃大亏。我们首先不起害人之心,然后再有防备之心,必然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chūn秋时期除了几个较大的国家之外,还存在一些很小的国家。在楚国的周边就有蔡国和息国。野心勃勃的楚国早就想吞并这两个小国,但是一直都没有合适的借口。

  突然有一天息国遣使者前来,希望楚国能够出兵帮助自己讨伐蔡国。这两个国家本来关系很好,只是有一次,息侯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在招待息侯夫人的时候很没礼貌,这一下惹怒了息侯,他决定派兵攻打蔡国,而他的实力又不足,因此才请求楚国出兵。

  这一下正中楚国的下怀,正好可以一举将这两个国家一起消灭。于是楚王对使者说:“好吧,以后楚国就是息国的朋友,我会非常乐意帮忙的。”在楚国的帮助下,息国很快就把蔡国消灭,蔡国国君也被捉住了。在楚国回兵的时候,息侯为了答谢楚国,于是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楚王和军士。在宴会上,楚王看上了息侯夫人,于是更加希望灭掉息国。

  第二天,楚王安排刀斧手埋伏好,然后派人去请息侯前来赴宴,息侯根本就没有料到楚王会害自己,完全没有防备,结果在他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被刀斧手给捉了起来。

  在政治上经常会有这种诡诈之道,很多没有防备之心的人,就是死在这上面,历史上也不乏被朋友出卖而死的人。其实不仅政治上,就是在日常的jiāo往中,这种诡诈之道也是存在的。利益的结合才是信任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和追求,我们永远也搞不明白别人究竟是在想什么,因此,我们就不能确保别人不会害自己。在与人jiāo往的时候,凡事要多留一个心眼,不要到最后,被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这种防备之心不仅要用在与自己萍水相逢或者是jiāo情不深的人身上,还要用在朋友身上。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好,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谓“先小人,后君子”就是这个道理。朋友之间的信任度自然会更高,防备之心自然会减少很多,但是误jiāo匪类的情况也不能排除,因此在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人之前,无论对谁都不能放松警惕。

  诸葛亮就是一个有防备之心的人。曹操大军进攻东吴,蜀国必须与东吴联合才能生存,因此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代表前往东吴。这场战役关乎两家的生死存亡,诸葛亮不得不殚jīng竭虑,穷尽才智。而他在东吴的表现早就已经引起了一个人的嫉妒,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再想出以火攻对付曹操,事事都表现得比周瑜胜出一筹。周瑜明白若不借机将他除掉,将来必然会成为东吴的大患。

  诸葛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每次出什么主意的时候,都是借助鲁肃的口去说,并且一再告诫鲁肃要守口如瓶,但是鲁肃并没有做到。诸葛亮深知周瑜要害自己,因此提前作好了准备,让人在江边等候自己。诸葛亮登台借东风之后,没有向东吴任何一人告辞,立刻赶往江边离开东吴,等周瑜派去的人追到江边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离开。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世上,君子与小人总是并存的,我们要做君子,而又不能避免小人的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防备小人,让小人没有机会害自己,然后再以一名君子的修养对待别人,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第14章 自立自qiáng是立身之本

  有名无须自显,实力才是根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老子在这里论述了一个哲理,即“曲则全”。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子抓住了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的原则,指出了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曲则全”。为人处世要讲艺术,要讲究曲线的美。

  很多事情看似很棘手,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会转弯而采取了直来直去的办法来解决,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以曲求全”方能圆转如意。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我们刻意为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处理,就很容易解决。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美好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然而,很多人为求名而求名,反而一生也得不到名。人所追求的名是靠实力争取来的,而不是靠chuī嘘得来的。每每取得一点点成绩便感到骄傲,四处宣扬,接受来自别人的赞赏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求得名。

  好的名声不是靠chuī嘘出来的,而是靠实力争取来的。只要你真的有能力,不用自己到处宣扬,自然有人会替你宣扬。因此,自立自qiáng,苦练本事才是博取名声最应该做的事情。人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那些只是靠嘴上功夫得来的名声是不能长久的。那些没有真实本领的人,即使能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也不可能长久蒙骗大家。huáng金和沙砾,鱼目和珍珠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三百人一起chuī。一个不会chuī竽的南郭先生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心想:“反正是三百人一起chuī,即使自己不chuī也不会有人看出来。”于是他就自荐为齐宣王chuī竽。齐宣王很高兴,就让他加入了那个三百人的队伍中。南郭先生就这样留下来了,享受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3/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