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说_南怀瑾【完结】(37)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心物一元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jīng也。”

  接着说乾卦所代表的性质,是刚健,中正,纯粹的jīng也。问题来了,什么叫作“jīng”?这很难解释,用现代的话来说,这里是说乾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属于物质的,物质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唯物哲学以物质当作宇宙万物的基础,西方的唯心哲学也没有说对。《易经》的哲学是心物一元的,这心物一元叫作jīng,这个道理牵涉很广,如果发挥起来,又是另外一个专题了。

  卦情

  “六支发挥,旁通情也。”

  研究《易经》有一个名词--“旁通”,读汉代的《易经》,经常有这两个字,卦的错综复杂就是旁通。一个乾卦的六爻放在那里,每个爻的变,都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卦,第一爻一变,就变成天风女后卦,第二爻再变就变成了天山遁卦,每个卦的六爻都可以变动,这六爻发挥出来,就是旁通。这个旁通,有一专门名词为“卦情”。哲学的道理,《易经》通了,人并不是物,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同大家认识,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发挥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关系,这是情。

  “时乘大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解释乾卦的jīng神,在时间上如六条龙一样,一天分六个时辰,驾御天体,就是他的功能,而风、云、雷、雨等等,云行雨施,使天下安定,这目的在解释乾卦的本体,等于基督教说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家的道。

  下面是解释爻辞了。

  理想与现实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这是对“潜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释,这一解释,也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处。儒家jīng神中的“行”,认为有思想没有构成行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计划,没有做出来,没有成果,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尽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学的根本。“日可见之行也”,但是不要讲那么高远的哲学,人的德业修养,在平常每日大家所看得见的,做得到的德行德业,一点小事都要注意,要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德行,而“潜龙勿用”是“隐而未见”的,虽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没有成果出来,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大家看不出这理想,这是潜龙勿用。在人文文化上,并不是说君子是没有用,而是没有用出来。

  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解释乾卦九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君德也”--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第一要学,“学以聚之”,学问是累积起来的。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曰损。”做学问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积起知识来的,修道则什么都不要,都丢开、知识也不要,学问也不要。做学问则每一件知识都需要,这里学以聚之,就是要知识渊博,样样都懂。“问以辨之”,要好问,到处请教,以能问于不能,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宽以居之”,仅有学问还不行,要宽厚,待人接物,胸襟要伟大,包容万象,不能狭隘,然后“仁以行之”,还要仁慈,学、问、宽、仁,四点一定要做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这四德,是领导人应该做到的修养。

  度过危机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作一个中间的gān部,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时候,这种位置最危险,因为上不在天,还没有到顶,下不在田,对下不能踏实,而上下的一切责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所以随时随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么虽危险也可以没有危险。由此知道,最后的这一阶段的解释,不但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也告诉我们处世的原则。

  无可无不可

  “九四重则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阳爻重重而来,阳为刚,重刚又不在中间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没有占到,比方一个青年,大学毕业了,没有出路,不在社会上做事,这时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虑的余地。这也是中国隐士的思想,什么都不占,换句话说,也类同于神仙处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

  鬼神乎?”

  解释九五爻,突然提出一个“大人”,这大人不得了,伟大得很。这里有个大问题,也是我的“专利权”,现在告诉大家,几千年来,大家讲《大学》、《中庸》,一提中国文化,好像就只有《大学》、《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观念,把《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实上《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来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与孔子的不同。但《大学》思想是哪里来的?就是《易经》乾卦九五爻这条来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试看历代儒家的注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礼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入大学,学做人了,长大了就是大人吗?到香港还称警察为大人,他难道懂了《大学》,《大学》的“大人”,实际上是从这里来的,而《中庸》是从坤卦来的。什么是“大人”?等于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这里提出来的大人是“与于地合其德”,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与日月合其明”,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与四时合其序”,同四时chūn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这样的大人,除了圣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谁能做到?我曾经对一位前清的举人说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学家说得对,人人都是尧、舜,人人都是圣人,说“天地合其德”,我并没有把地当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岂不“与天地合其德”?说“与日月合其明”,我也没有把白天当夜晚,也没有把夜晚当白天;“四时合其序”,冬天我绝对不穿丝织品衣服,夏天绝对不穿皮袄;“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说老先生们把圣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实上人人都是圣人。我说圣人的境界本来也很平凡,可是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把圣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么平凡。下面的话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违”,先gān天,在宇宙还没有开始以前的时候,这个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违”--这个天即这个宇宙,开辟了以后,不能够违背这个先天功能的法则,《易经》的法则,到了有这个世界以后,更不能超出这个法则--人生了就要死,花开了就要落的法则,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稀奇;“天弗违”,《易经》告诉我们宇宙的法则,最高的真理,连这个有形的宇宙,都没有办法违背这个原理,又何况我们人类!鬼和神也出不了这个法则,后世以这里的话来比皇帝,那是奉承的话,不必相信。皇帝称九五,九是到了阳极,五是中正的意思,不是这个九五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5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