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_余秋雨【完结】(37)

2019-03-10  作者|标签:余秋雨

  这个“不可逆切割”,使《 桃花源记 》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五

  不管是田园还是桃花源,陶渊明都表述得极其浅显,因此在宋代之后也就广泛普及,成为中国文化的通俗话语。但在jīng神领悟上却始终没有多少人趋近,我在上文所说的“似远似近、若即若离”,还是客气的。

  例如我为了探测中国文字在当代的实用性衰变,一直很注意国内新近建造的楼盘宅院的名称,发现大凡看得过去的,总与中国古典有关,而其中比较不错的,又往往与陶渊明有关。“东篱别业”、“墟里南山”、“归去来居”、“人境庐”、“五柳故宅”……但稍加打量,那里不仅毫无田园气息,而且还竞奢斗华。既然如此物态,为什么还要频频搬用陶渊明呢?我想,一半是遮盖式的附庸风雅,一半是逆反式的心理安慰。

  更可笑的是,很多地方的旅游点,都声称自己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我想,他们一定没有认真读过《 桃花源记 》。陶渊明早就说了,桃花源拒绝外人寻找,找到的一定不是桃花源。

  当然,凡此种种,如果只是一种幽默构思,倒也未尝不可。只可惜所有的呈现形态,都不幽默。

  由今天推想古代,大体可以知道陶渊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寂寞之中的原因了。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jīng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

  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几句“归去来兮”。

  六

  我想,这些情景不会使陶渊明难过。他知道这是人性使然,天地使然,大化使然。他不会把自己身后的名声和功用,放在心上。

  他不在乎历史,但拥有他,却是历史的骄傲。静静的他,使乱世获得了文化定力。

  当然,一个文人结束不了乱世。但是,中国历史已经领受过田园和桃花源的信息,连乱,也蕴涵了自嘲。

  自嘲,这是文化给予历史的最神秘的力量。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37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