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_史杰鹏【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史杰鹏

  《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作者:史杰鹏

  【文案】

  公元前180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长安的未央宫中笼罩着一层乌云,实际统治大汉王朝十五年之久的吕太后死了。权力政治的空白,让这个帝国的各种势力开始跃跃欲试,吕氏家族、功臣集团、刘姓诸侯王,三者之间谁将获得这个王朝的最高权力,帝国政治的走向将出现怎样一种状态?的确扑朔迷离。政变,当然在刀光血影之间上场了。古往今来,政变之后的政治,经常出现两种结果:更好或更差。而这场政变,带来的却是一个罕见的封建盛世。“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这是后世史官对于这个盛世的评价。这本书描述的就是这个盛世的前因后果。我想,应该趁机回溯一下写它的写作初衷。 ……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第1章 异姓王国皆诛灭

  小章:第一集

  我们古代历史上第一个老百姓过得很慡的时代,被史学家们称为“文景之治”。过得很慡是什么概念,我不妨以个人的角度憧憬一下:房价持续走低。吃的喝的价格便宜。工作一天就休息一天。治安巨好,路不拾遗。警察见了谁都眯眯笑。公共设施齐全。空气质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级,没有可吸入金属颗粒物……

  当然这是做梦。文景之治能有这么好吗,不可能。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标准,西汉时期,一般米价是每石百钱,达到二百钱则比较危险。

  一石米是多少,如果换算一下,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大米(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那时候每个成年男子一天的额定口粮是两斤四两左右,每天一般吃两顿,没有午饭这个概念。那么每顿吃一斤二两,饭量似乎大了一些。不过那时候很少有机会吃肉,没有荤腥,饭量大一点也是正常的。每人每月消耗一石二斗米(此据汉简,每个戍卒每月要吃大斗两石谷子,舂成一石二斗米。据汉语大词典,汉代一石等于29.76公斤粮食。然据汉书食货志,一人一月一石五斗,则总共40.5斤,每天五升,1.35斤),一家五口人每月(汉代家庭的基本结构)则要消耗六石米(162斤)。而汉代一个普通雇工的工资在月薪三百到一千不等。“文景之治”时期,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米价便宜,按照当今国际上食物占收入比重的支出来计算发达程度的话,则可见当时粮食的充裕,国家的富庶。

  相比之下,秦末汉初的时候,每石米却达到了五千钱,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能让百姓普遍吃饱肚子,似乎是一个政府最起码的责任,在中国历史上,却常常是个奢望,就连距今几十年前,中国人还有过普遍食不果腹的痛苦呢。

  除了米价之外,在史书上,还这么记载文景之治:政府做到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老百姓家家吃穿不愁。粮食多得政府的粮仓不够用,只能乱七八糟堆在地下培养细菌,没有人有闲心理它们。京师中央银行的钱库因为长久不需要支出,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老百姓家家买得起马,聚会唱卡拉OK的时候,都骑自家的马,性别还得是公的,你要是骑匹母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甚至被拒之门外。吃饭每餐都可以四菜一汤,连各个街道守门的大爷大妈们对吃肉都腻味了……

  可以想象是怎样的一种太平盛世。

  但这种好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期,这得从刘邦末年讲起。我挑中了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刘邦六十岁,是他起兵反秦十四年,纪年十一年,称帝七年,离去世还有一年。

  我们知道,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功劳最大的人是韩信。而韩信的死或许可以说是刘邦新建的汉朝政府大规模清洗异姓诸侯王的开端,韩信就死在这一年。

  小章:第二集

  这一年的冬天十月,也就是年初。

  我们知道,秦朝是以十月当作一年的开头,但并不把十月称为chūn,仍是称为冬。也就是说,秦朝和汉朝前期,一年的开头是冬天,我们常说“一年之首在于chūn”,在那时候是不适用的。

  十月年初,刘邦派了太尉也就是国防部长周勃去攻打代地。因为去年的九月,代国的相国陈豨发兵谋反。陈豨实际上是以巨鹿太守兼赵相国的身份守卫原来的代国边境,总揽赵、代的兵马。当时的代国国王,刘邦的二哥刘仲已经被匈奴人吓跑了,没有国王。但因为代国位于边地,需要重兵抵拒匈奴骑兵的南下。

  陈豨的谋反其实也是被bī的,他出任巨鹿太守的时候,曾经去向韩信辞别。韩信拉着他的手在院子里散了一通步,突然仰天长叹道:“子是可以说点知心话的人吗?我想和子说几句知心话!”“子”是那时的尊敬称呼,如果称“你”,就不礼貌。汉代人对别人尊称,或者称“子”,或者称“公”,或者称“君”,都是有讲究的。

  韩信这么抑郁,很可以理解。他刚出道,就帮助刘邦击破魏国和赵国的jīng兵,威震天下,燕国甚至吓得不战而降。后来他又以jīng兵奇袭齐国,让齐王望风而遁,于是自立为齐王。继而又以齐国甲兵南下,摧破楚国jīng锐士卒数十万。如果他当年听从谋士蒯彻的计策,坐观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然后出面收拾残局,天下说不定就姓韩了。可惜因为他一念的妇人之仁,最终落入了刘邦的魔爪,王的爵位被褫夺了,国土被收走了。他一向自视极高,自以为功劳盖世,却仅仅以一个小小的淮yīn侯的爵位软禁长安,龙落浅滩遭虾戏,你叫他怎么能不郁闷?他多么希望能像陈豨一样离开长安,去获得自由挥洒的机会。他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军神,长安颟顸的生活不适合他,驰骋疆场、斩将搴旗才是他的使命,可是却没有机会。千百载后,我还能从史书中读到他的后悔和痛苦。

  虽然龙落浅滩,但朝中的功臣们,只要眼睛没瞎,都不会不知道自己和韩信的水平差距。舞阳侯樊哙,多么嚣张的人啊,功劳簿上排行第五,可是有一次韩信跑到他家去玩,他竟然像孙子一样跪拜送迎,还喜出望外地说:“大王竟然肯屈尊跑到寒舍来看望臣,臣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这家伙,连朝廷礼节也抛到脑后了,要知道韩信那时早就不是王了,可是樊哙对他崇拜得要命,叫“大王”叫顺了嘴。樊哙是屠狗出身,没什么文化,但为人还算正直,他对韩信的崇拜显然是真心的。

  听韩信这么悲凉地感叹,骁将陈豨也不由得心里一动,答道:“请将军直说罢,臣认真听着呢。”

  韩信意味深长地说:“公现在要去的代国,是天下的jīng兵所在之处;而公是皇帝陛下的亲信大臣,如果有人告发公谋反,陛下肯定不会相信。但如果多说两次,陛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因为公手中掌握着那么多的jīng兵,很难让人主放心啊,到那时候,公还有命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