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_希阿荣博堪布【完结】(40)

2019-03-10  作者|标签:希阿荣博堪布

  我们听从上师的教导,开始闻思佛法。佛教经典的文学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各种理论、概念、公案让你振奋赞叹,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融入你的心相续转化成你个人的领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知识。

  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闻法是为解脱,不为积累、卖弄学问。”尽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识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但这并不能保证减少你的困惑。若没有对上师的坚定信心并随时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在闻思修过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习气的影响,而成为一种囤积行为、囤积学问、囤积经验。

  从前,那诺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负盛名的班智达,jīng通三藏,辩才无碍,但智慧空行母却提醒他:“你只是jīng通词句而并未彻底证悟。”尊者知道空行母所言正中他的要害,于是毅然放弃一切功名成就,从零开始跟随帝洛巴尊者学法,受尽磨难而始终心无旁骛地追随上师左右,最终在上师的加持下证悟诸法实相。

  大圆满传承祖师嘉纳思扎尊者和布玛目扎尊者也有过类似经历。两位祖师都曾五百世转生为大班智达,却始终未能证得无上正等觉。后来金刚萨埵在空中示现,给予指点,他们先后远赴东土拜熙日森哈尊者为师,依靠上师传授的大圆满窍诀终于证得佛果。

  佛法qiáng调闻思修并举。闻思的同时,我们要修法,要用亲身体验去印证佛法的教义。

  对刚入门的人来说,实修往往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但当你满怀跃跃欲试的热情,请求上师授予那传说中奇妙无比的高深法门时,他要么微笑不语,要么建议你去磕头、持咒,或做其他诸如此类、再平凡枯燥不过的事。你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打击你的积极性。难道不需要做点儿什么与众不同的事就能成佛吗?难道磕头、持咒与开悟有必然联系吗?你开始怀疑上师是否真的愿意教给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自我”就是这样,只要不如所愿,很容易就陷入猜忌当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

  因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梦如幻,我们才投入宗教修持中。而如果这种修持总也无法满足成功欲,我们便想:jīng神修持大概并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实可靠,如果花同样多的时间和jīng力在世俗营生上,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一无所获。

  我们就是这样在世俗与宗教、物质追求与jīng神修持之间跳来跳去、摇摆不定,而实际上我们的态度和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修行路上坚持不懈,做到这一点比我们预想的要艰难得多。我们只有在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时,才相信自己走对了路。如果情况没有变好,我们就会犹豫不前或gān脆放弃。

  不幸的是,在修行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很糟糕。以前因为散乱,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有多么浮躁、僵硬,而通过心的训练,我们也许是此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混乱。这让很多人感到难堪甚至无法接受,但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混乱,定力将无从谈起。

  经论中说:修行之初,我们的心像高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喧闹杂乱;一段时间后,心变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溅、势不可挡;再后来,心像大海,远看平静如镜,走到跟前还是会发现海面起伏的làng花;最后,心像高山,坚毅沉静、岿然不动。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这是上师要传达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可我们往往要在吃尽苦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平常心是道”。

  上师建议我们持咒、磕头、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让我们逐渐放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退好高骛远的冲动,在平实中体会修行的滋味。

  你看《金刚经》里第一段写道:佛陀与弟子在舍卫城外的树林里静坐,到了吃饭的钟点,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里挨家挨户乞食,回来吃完饭,叠好外衣,收起碗,把脚洗洗gān净,拍拍坐垫,继续静坐。圆满无上正等觉、堪受人天供养的佛陀,过的就是这样平实的生活。

  等几百万遍心咒念完、十万个大头磕完,尽管你可能还是观想不清佛菩萨的形象和坛城的细节,但是你的心安静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圆满”、“大手印”之类的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具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佛性、本来面目、心性等都指向同一个东西。它如如不动,一直就在,不是要等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才会出现,也不是从上师那里移植过来。上师能做的只是帮助你把背包里不必要的破烂什物都扔掉(看看你这一路走来竟带了多少不必要的行李),直到裹在其中的如意宝珠露出来。

  起初,米拉日巴尊者到马尔巴上师那里一心想求即身成佛的法门。他认为必有一种方法是“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能够像点金剂点石成金一样,把他从凡夫顷刻间变成佛。他以为上师必定会一口答应他的请求,但是他错了,无论他做什么都得不到上师的肯定。除了打骂,上师连半句口诀也不传给他。

  就在他第一次因为伤心失望而痛哭时,上师跟他说:“对法不能太夸张,不过据说你是一个jīng进的人,若能勤修我的窍诀,或许此生也能成佛。”并且安慰他:“如果你能按上师的要求修建房子,就传你窍诀。”

  当别人都去接受上师灌顶、传法时,他却要忙着背土石建房子。每次房屋即将竣工,上师都会将他一顿痛打,并且命令他重建。他的背烂了,“法”的影子却依然看都看不到,就这样日复一日,苦难、委屈、琐碎的劳作磨掉了他的傲慢和浮躁,也平息了他急于求成的冲动。他不再以为往昔的业障是随便说说就能清净的,也不再奢望即身成佛,他甚至放弃了继续求法的打算,准备一死了之。而就在这时,他和上师之间的障碍清除了。上师终于同意向他传法。

  上师说:“为了净除你的罪业,我叫你来建筑息、增、怀、诛的房屋。我把你从灌顶的会座中赶出去,又做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可是你不起丝毫邪见,这表示将来你的弟子和法统学道时能具足信心、jīng进、智慧、慈悲等一切弟子应具的条件。修道之时,皆能于此生无大贪著,有忍苦jīng进修行的毅力,最后生起觉受证解,具足慈悲和加持,成为圆满具相的上师。”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

  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淡化你我之间的界分,而我们的生活却是建立在分别心上的。整个人生似乎都耗费在分别这个、那个,好、坏,接受、拒绝上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0/5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