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中的历史_李淳风&袁天罡【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李淳风&袁天罡

  郭皇后大急:哪有这种事,皇上只是说……

  说什么说,你出宫去之后再说吧。阎文应早已安排好了人手,不由分说上来扯着郭皇后就走:有话你出宫之后对着墙根说去吧。

  郭皇后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赶出了皇宫。

  事发之后,宋仁宗情知不对头,这是老阎搞怪,自己明明说的不是那个意思,就命令老阎再把郭皇后接回来。阎文应领圣旨,顺便捎了两个御医去,见了郭皇后不说回宫的事儿,非让郭皇后吃药,郭皇后被灌了几缸子药水进去,腿一蹬,就正式退场了。

  这件狸猫换太子的正戏基本上就七七八八了,和郭皇后吵架的那两个妃子,杨美人和尚美人,也是被阎文应接过宋仁宗的话头,逐出了宫外,到庙里做了尼姑。看老阎办事这么较真,吓得宋仁宗在宫里都不敢说话了。

  这一出戏的整个情节就是这样,老戏中因为实在不忍见刘妃还没享到儿子的福就死掉,就让她多活了几天,由宋仁宗将她接到宫中住去了,要不这么搞还能怎么办?皇上实在是没面子啊。

  第十九象 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

  象十九 壬午 离下艮上 贲

  谶曰:

  众人嚣嚣,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chūn光老,悔不深居坐殿墀。

  王安石,这个即便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臣,就在这一卦象中悄然走入我们的视线。

  有关王安石的变法,至今尚无定论,他所具有的博大智慧与穿越今古的视野,令当代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叹不已、自愧不如。可是这么伟大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却是让北宋经济彻底崩溃,这就更让人痛惜不已。

  你在历史上永远也不可能再找到像王安石这样伟大的人物,他甚至被迎入孔庙,位列孔孟之下,单以他的伟大经济思想而论,他应该享受远比这个位置更高的待遇才对,可是以经济政策的后果来看,他后来又被轰出孔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众人嚣嚣,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头上一石。

  这句谶语惊奇地勾画出了王安石的名字,但历史已经过去了若许之年,他仍然是一个期待着我们去更多了解的人物。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对手。

  看看王安石的政治对手吧:司马光、苏东坡、程颐、朱熹,这些人无一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正良臣。他们激烈地反对王安石的经济政策,同时却对王安石的人格表示了最高程度的钦佩,遭受王安石打击一生不得志的苏东坡,晚年和王安石差一点因为相互仰慕对方的磊落人格而成为邻居。

  俗礼岂为我辈所设?王安石的磊落之言,至今让天下人钦佩。

  这是一个或许我们还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理解的伟大人物。

  所以宋仁宗当时不理解他,也是难免的事情。

  曾有一次,宋仁宗聚集朝中大臣,吃自助餐,方式方法就是大家自己去御池边钓鱼,自己钓来的鱼自己烧烤,这模样好像是现代化的企业在联欢,当时的气氛也正是这样。

  联欢,大家都去钓鱼。

  只有王安石一个人独自坐在石椅上,拿着他的鱼食琢磨事情。

  他琢磨得是那么深入,不知不觉地拿起盆里的鱼食塞进嘴里。

  他吃得很香,很快把一盆鱼食全部吃光了。

  宋仁宗见到这种情形,当即判定:王安石此人诡诈yīn险,不可大用,立即逐出京师。

  王安石的政敌——但当时是王安石最铁杆的支持者——司马光一再抗上,跟皇帝大吵大闹,这才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所以这一次王安石被赶走,免不了大家又要吵一架。

  生平第一次,宋仁宗吵赢了司马光,好慡。

  仁宗解释说:如果一个人一时思考得太专注忘神,误吃了鱼食的话,这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个人专注到了连一盆鱼食都吃光了,还没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这可信吗?难道这个人没有正常人的感觉神经吗?

  事实上,宋仁宗这一次依常理推断王安石,还真犯了一个错误。

  因为王安石还真没有什么感觉神经,至少没有味觉神经。你把一块肉放他嘴边,他就幸福地啃掉,你把一块木头放在他嘴边,他同样也会幸福地啃掉。

  王安石有个厨子,每餐都要给王安石做鹿脯,说是王安石特爱这一口。不巧这话正好让王安石的夫人听到,就奇怪地说绝不可能,她太了解她们家老王了,老王这个人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感觉,绝不会只爱吃鹿脯的。可是厨子坚持,他的证据是他每次放在王安石桌子上的鹿脯,都被王安石吃光光。

  那你明天在他的桌子上放一碟青菜。

  王安石的夫人吩咐道。

  到了第二天,厨子提心吊胆地在以前放鹿脯的固定位置放了一碟青菜,只见王安石面无表情,伸出筷子夹起青菜,跟吃鹿脯一样的享受表情,嘎吱嘎吱地嚼碎咽下。惊得厨子连声高叫:我靠,这还叫人吗?

  王安石当然不是人,他是一个伟人。

  王安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感觉——除了国家政务。

  他所思所想,唯有一件事情:制定一项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经济政策。

  变法!

  他在任期间就曾在自己管理的区域试验过他的方法,正是这个原因让司马光注意到了他,将他请到京城做高官。也同样是这个理由,让名臣张方平彻底地疏远了他。

  事件的起因是王安石被借到负责科考的考校,王安石到了之后,凡是他看到的规矩规则,无不一一修改。这让张方平这种以稳立世的名臣万难接受。

  他天生就是一个改革家,逮到什么就改什么。

  而他正生于一个亟待改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就是朝廷受困于日益吃紧的财政支出,到了宋仁宗的儿子宋英宗时候,国家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从老百姓那里弄来的钱已经养不起越来越庞大的官僚队伍了,年度亏损一千五百七十余万贯,占当时财政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十二。

  于是王安石上万言书,言变法之事。

  宋仁宗把万言书束之高阁。

  历史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王安石继续上万言书。

  继位的宋英宗还没来得及细看,就神圣而庄严地死掉了。历史同时也证明,他的死是正确的——至少少了许多烦心事。

  王安石继续上万言书。

  这回宋神宗来了,这哥们儿顽皮,什么事都敢gān,见了王安石的万言书,觉得甚合朕意。

  那就开搞。

  如何一个搞法?

  王安石的经济政策纵横jiāo错,勾连错合此起彼伏,需要许多大部头的经济学专著才能够说得明白——惜乎《推背图》不是经济学专著,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扯一扯对当时民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分:

  《青苗法》。

  该法令规定:由官府向没有钱购买青苗种子的农家贷款,是为青苗钱,chūn耕时贷出,秋收时收回本息,利息为百分之二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6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