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_易中天【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不过谁都没想到,那衣钵会惹出大麻烦。

  菩提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慧可就成为他的法嗣(禅宗佛法继承人),中土禅宗的二祖。此后,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禅宗五祖。

  弘忍是被道信一眼看中的。当时,弘忍还只是一个随母乞讨的私生子,人称“无姓儿”。道信却看出他有慧根(领悟佛教般若智慧的天赋),应该收为徒弟。

  于是道信问:小朋友,你贵姓啊?

  弘忍说:姓倒是有,但不一般。

  道信问:那是什么?

  弘忍答:佛性。

  佛性的性,当然不是姓氏的姓,不过谐音而已。然而小小年纪便能如此对答,道信不能不另眼相看。

  于是又问:难道你自己就没有姓吗?

  弘忍说:性空,故无。

  这就是“未入佛门,已然成佛”了。因此,当弘忍为自己选择法嗣时,门槛便不可能低,甚至还只会更高。何况到此时,禅宗的江湖地位早就今非昔比,衣钵也成了暗中争夺的对象。选非其人或处理不当,后果都很严重。

  弘忍的办法是竞争上岗。

  按照当时的规矩,传法要作偈(Gāthā,读如记)。禅师以此指点迷津,学徒以此汇报心得,叫“示法偈”。于是弘忍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自依照本性作一偈来。谁的偈最有觉悟,我就把衣钵和佛法传给谁。

  结果,很快就有人jiāo了作业──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深感失望。[13]

  没错,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还要时时防止“jīng神污染”,请问这是“四大皆空”,还是“到处都有”?说得难听一点,此偈几乎要算尚未入门。

  作偈的是神秀,神秀非同一般。从小饱读诗书的他,入寺以后从砍柴挑水做起,这时已位居上座(Sthavira,得道高僧),担任可以为受戒者传授礼仪的教授师。弘忍圆寂后,他继承遗志大开禅风,成为禅宗北宗的开山祖师,九十多岁时还被武则天请到洛阳,史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即长安、洛阳,三帝即中宗、睿宗和武则天)。

  弘忍却没有把衣钵传给神秀。除了失望以外,他也在等另外一个人,看看这个人能否jiāo出更漂亮的作业来。因为弘忍对他已有感觉,甚至这次考试就是为他而设。尽管那人此刻还是没有剃度的行者,正在厨房里服役打杂;也尽管弘忍很清楚,他的决定可能会使佛教的江湖不再平静。[14]

  那么,弘忍看中并且等待着的人是谁呢?

  惠能。[15]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

  的确,惠能与穆罕默德有太多相似——出身不错,但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又自qiáng不息。先知是遗腹子,惠能的父亲则在罢官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如果不是一位居士赞助,他根本就不可能到弘忍那里学佛。

  不过,先知创教靠天启,惠能成功靠天赋。这位后来的六祖确实是有慧根的。因此,当他在双峰山东禅寺(今湖北省huáng梅县境内)初见弘忍时,就让弘忍刮目相看。

  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又问:想gān什么?

  惠能答:作佛。

  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不能张扬。于是不动声色地命令惠能到厨房劈柴踏碓,也不为他剃度,八个月后才宣布以示法偈定接班人。

  惠能果然不负厚望,在神秀之后写出偈来。不过因为声称不识字,只能口述,再请人帮忙抄在墙上。

  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头再看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弘忍既欣慰又为难。没错,论资排辈,当选神秀;择优录取,该选惠能。然而仅凭一则偈子,就将一个勤杂工指定为宗门祖师,不要说神秀不服,恐怕也难服众。何况惠能透彻了悟,神秀众望所归,很难说谁是熊掌谁是鱼。

  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

  第二天,也可能是当晚,弘忍悄悄来到厨房,看到惠能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舂米,便问:你这个米好了没?

  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

  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

  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

  这事可疑。可疑不在太像《西游记》——准确地说,恐怕《西游记》才是抄它的。问题在于,惠能怎么知道筛字的下面是师字,他不是自称一字不识吗?

  看来,惠能目不识丁是假的。声称不识字,有可能不过是自谦,更有可能是坚持“不立文字”的宗旨。据说,未剃度时,他曾为一位老太太解说《涅槃经》经义。老太太拿起经书问字,惠能却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因此,他很可能是识字不写字,或者不会写,或者不想写。[16]

  惠能进了方丈室,弘忍便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

  弘忍也立即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

  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无人相信,这才以此为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衣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不肯。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

  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也很清楚:我不明白的时候,感谢老师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

  这话很对。觉悟,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弘忍连连点头,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没有史料记载惠能如何回答,只知道辞别恩师后,惠能一路南行,然后隐姓埋名,潜伏下来,直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之日才公开亮明身份。那时,阿拉伯人早就告别了四大哈里发时代,伍麦叶王朝也已经建立十五年。

  惠能现身是在广州法性寺。

  那天,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

  据明万历年间刊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得法、传宗、言教等等事迹,含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十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