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_易中天【完结】(21)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bào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nüè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66]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

  [57]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

  [58]令公一词的解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胡三省注。

  [59]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十月条。

  [60]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61]见《新唐书·李光弼传》。

  [62]见《旧唐书·李光弼传》。

  [63]见《旧唐书·李光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十月条。两书所记时间不同。

  [64]见两《唐书》之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及胡三省注。

  [65]见《新唐书·李泌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十二月条。按,李泌论李林甫事与提出平叛方略,《资治通鉴》分别系于至德元载七月和十二月。但《新唐书》记载肃宗“抱泌颈以泣”之后有“因从容问破贼期”一句,则应是同时。本书所述肃宗语,亦糅入了李倓论孝的观点,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6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宝应元年十月条。

  第四章

  走向沉沦

  宦官乱政

  沉沦从宦官监军那天起就开始了。

  广义地说,宦官就是宫中的男性工作人员,由于星空中帝座之西有宦星而得名。早期的宦官,包括士人(生理正常的良家子弟)和阉人(割去yīnjīng的男子),东汉开始才全部使用阉人。明代以宦官充任十二监主管,结果所有宦官都被尊称为“太监”。就像侵华日军,官兵都叫“太君”。[1]

  以阉人为宦官,当然是为了保证后宫嫔妃的贞节和皇家血统的纯正,防止出现让帝王丢失脸面的丑闻。因此,古代君主制国家,包括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阿拉伯、俄罗斯、朝鲜、越南,都有阉人充当宦官,英文名叫eunuch,希腊语的本义是“守护chuáng的人”。

  唯一的例外,据说是日本。[2]

  宦官制度扎根最深、影响最大是在中国,闹得最凶是在汉、唐、明,而唐代第一个炙手可热的宦官是高力士:太子称他为兄,王公称他为翁,驸马只能管他叫爷。就连一人之下如李林甫,万人之上如安禄山,都得让他三分。

  其他官员当然更是极尽逢迎之能事。据说,高力士曾经在长安修建了一座宝寿寺。寺钟铸成之日,满朝来贺,敲钟一下捐资十万,居然没有一个不敲十次以上的。[3]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就比太子还风光。

  幸运的是,高力士是个聪明人。他得宠却不骄横,得势却不专断,顺从却不阿谀,直言却不触犯。为人处世,可谓有原则,有底线,有技巧。再加上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结果皇帝始终信任,朝臣也不反感。[4]

  玄宗朝的大臣们甚至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宦官。皇帝龙颜大怒,他是灭火剂;君臣之间有摩擦,他是润滑油。有不少事,都是高力士四两拨千斤,比如太子之立。当时,李林甫兴风作làng,唐玄宗犹豫不决,高力士悄悄说了一句:立嫡以长,谁还敢争?皇帝大悟,立即拍板立李亨为储。

  这可真是一言兴邦。实际上,如果皇帝是当局者,其他有利害关系的是当事人,那么,旁观者的作用就有可能是积极的,只不过这旁观者必须清,既清廉,又清醒。

  高力士,就碰巧是这样的人。

  没错,碰巧。

  事实上,高力士虽然富可敌国,也收受人情,却没听说有过什么权钱jiāo易。相反,一事当前,他首先考虑的是皇帝的利益。即便提意见,出主意,也是chuī耳边风。作为玄宗最贴身的人,高力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只是皇帝的家奴。

  中晚唐的宦官就完全两样。

  这一点,最清楚的当然是皇帝自己。开成四年(839)十一月的某一天,大唐第十四任皇帝文宗李昂,突然召来一位翰林院学士,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就爱卿读书所知,朕可以跟前代的哪位帝王相比?

  学士答:臣愚,但天下人都说陛下是尧舜之君。

  皇帝说:朕其实是想问,比得上汉献帝吗?

  该学士大惊失色:陛下怎么能这样说?

  皇帝答:献帝只是受制于qiáng臣,朕却受制于家奴。这样看起来,朕只怕还不如他。说完,泪如雨下。[5]

  文宗说的家奴,就是仇士良。

  仇士良可谓宦官乱政的典型人物。他不但专横跋扈二十多年,而且视皇帝为玩偶。开成年间某天深夜,一位值班的翰林院学士被叫进秘殿,只见四周帷幕重重,仇士良则端坐堂上虎着脸说:太后要换皇帝,你起草诏书吧!

  该学士吓得魂飞魄散:杀头灭族的事,我不敢!

  仇士良沉默片刻,然后拉开帷幕。坐在里面的,竟是文宗皇帝本人。于是这个宦官头子yīn冷地说:陛下,如果不是这位学士不肯草诏,这地方你恐怕坐不成了。

  文宗居然低头不语。[6]

  这实在骇人听闻,却有可能。事实上,哀帝之前,大唐九个皇帝,只有两个(宪宗和敬宗)不是宦官拥立,却又都是被宦官杀掉的。宦官的势焰熏天,可谓无以复加。

  问题是:何以如此?

  直接原因当然是宦官掌握了禁卫军的兵权。唐代首都的驻军,早期有南北之分。北门的叫禁军,保卫皇帝,也就是禁卫军。南边的叫卫兵,保卫政府,其实是中央军。然而安史之乱的结果,是中央军土崩瓦解,禁卫军名存实亡。悄然崛起并影响了中晚唐政治的,是神策军。

  神策军本是哥舒翰为了对付吐蕃而建立的边防军,安禄山叛乱后被调往东部战线。但是,当他们遭到史思明的迎头痛击之后,却发现基地早已被吐蕃占领。也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在前方监军的宦官鱼朝恩,后者则不失时机地将这支无家可归的队伍变成了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神策军两次保卫了皇帝。第一次是吐蕃攻陷长安时,鱼朝恩成功地将逃难的代宗接到身边,并把陛下重新扶上了皇位;第二次是德宗时期发生兵变,皇帝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神策军赶来救驾。所以,尽管鱼朝恩由于专横跋扈已被代宗诛杀,德宗还是将这支队伍扩充为左右神策军,兵权则jiāo给了自己信任的两个宦官。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1/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