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_易中天【完结】(17)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十日 哥舒翰被加封宰相头衔

  十一日 哥舒翰击退安庆绪的进攻

  三月 二日 安思顺在长安被杀,杨国忠不能救

  六月 一日 哥舒翰杀杨国忠心腹杜乾运

  四日 哥舒翰引兵出关

  七日 两军相遇于灵宝

  八日 灵宝会战,唐军大败,哥舒翰投降

  九日 安禄山军攻克潼关

  十日 杨国忠建议避难蜀中

  十三日 凌晨 唐玄宗仓皇出逃

  哥舒翰本人,则被部下劫持。

  劫持了哥舒翰的也是一个番将。他说:元帅以二十万众而一战即溃,还有什么脸面回长安去见天子?再说了,您老人家难道全然不知高仙芝和封常清是什么下场?

  于是不由分说,将哥舒翰带到洛阳。

  安禄山见了哥舒翰,倒是十分高兴。他笑眯眯地问这位老朋友:过去你总是看不起我,现在感觉如何?

  哥舒翰跪下来答:臣愚昧,肉眼不识圣主。

  安禄山更高兴了。他做了两件事:一是任命哥舒翰为大燕的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是以“不忠不义”的罪名杀了劫持哥舒翰的那个番将。哥舒翰也投桃报李,写信给自己的旧部,要他们跟着投降。只不过,没人响应。[30]

  一年多以后,哥舒翰被安庆绪所杀。

  潼关则在灵宝会战的第二天就落入敌手,从潼关到长安沿途的守将和兵勇也如鸟shòu散,再也没人在傍晚时分点燃烽火台上的火炬,向皇帝陛下和中央政府报告平安了。[31]

  这样的结局,杨国忠可曾料到?

  [16]见《旧唐书· 哥舒翰传》。

  [1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二载五月条、八月条。

  [18]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至德元载正月条。

  [19]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至德元载三月条。

  [20]杨国忠曾经对杨氏姐妹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21]见两《唐书》之王思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2]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

  [2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4]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六月条。

  [2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6]见《新唐书·安禄山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28]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29]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请参看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

  [30]以上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31]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胡三省注。

  马嵬坡

  杨国忠恐怕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

  后路就是今天的四川,当时的剑南。作为曾经的成都赌棍和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把蜀中看作自己的老窝。安禄山叛乱以后,他更是加紧了对此地的控制和经营。所以,他能毫不顾忌哥舒翰兵败的后果,极力怂恿玄宗下令。同样,当潼关失守长安难保之时,他给出的建议便是“幸蜀”。[32]

  贵妃娘娘很是赞同,因为那也是她的老家。

  可惜兄妹二人都没想到,他们根本就回不了成都。这两个人跟着唐玄宗逃出长安才一天半,就被杀死在京城一百多里外的马嵬驿(嵬读如委),也叫马嵬坡。[33]

  事变看起来像是突发的,就连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有突然性。比方说,六月一日,哥舒翰还悍然杀了杨国忠的心腹,四日就被bī出了潼关。又比如,六月十二日,唐玄宗还当众宣布要御驾亲征,第二天人就不见了。

  想当时宫中肯定一片混乱。据正史记载,六月十三日那天早晨,依然有官员上朝。当他们走到宫门时,还清晰地听见报时的漏声,仪仗队也庄严肃穆地站在殿前。然而宫门打开之后,却不见皇帝,也不见宰相,只见宫女们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宦官们则冲出来说不知道陛下在哪里。[34]

  还能在哪里?当然是跑了。

  事实上,唐玄宗是在黎明时分仓皇出逃的。当时,长安城里细雨蒙蒙,朱雀大街一片寂静。陛下带着嫔妃、太子和亲王、皇孙,在贴身宦官和禁卫军的簇拥之下,贼一样地悄悄溜了出去。他甚至来不及或者没打算通知住在宫外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和凤子龙孙,gān脆就将他们弃如敝屣。[35]

  怨气,可能在这时便已产生。

  之后的遭遇与普通难民无异。至尊天子过了中午也吃不上一口饭,皇孙们得到一点粗粮便láng吞虎咽,一众人等又累又饿,无不以泪洗面。如此千辛万苦地走到金城(今天陕西省兴平市)已是半夜,驿站空无一人,疲惫不堪的他们只能挤在一堆和衣而卧。这可是从来就没受过的罪,因此第二天中午走到马嵬坡,禁卫军便再也不肯前进一步。[36]

  首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他们的司令官陈玄礼。

  陈玄礼是在王毛仲被杀之后担任禁卫军统帅的,由于清廉严谨忠于职守而深得皇帝信任。作为司令官,他当然知道将士们都憋着一口气,也知道怨气从何而来,更知道如果这怨气不能宣泄,一旦部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办法只有一个:杀了杨国忠。

  这是陈玄礼早就想做的事,可惜在长安没能得手,此刻当然不会坐失良机。因此,他召集将士们说:天下弄成这个样子,罪责全在杨国忠。如果杀了这贼,大家说如何?

  禁卫军众口一词:念之久矣,虽死无憾![37]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511页图所绘。

  行事谨慎的陈玄礼立即将想法向太子李亨报告,太子的态度则至少是不反对。于是,陈玄礼面见唐玄宗,向皇帝慷慨陈词。他说:诛杀杨国忠,虽然是逆胡谋反的借口,但他民愤极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国步艰难,圣驾蒙尘,恳请陛下顺应民意,将杨国忠之流就地正法,以安社稷。[38]

  史书没有记载唐玄宗如何回答,只知道忍无可忍的将士们已经动起手来。当时,正好有一群吐蕃使者向杨国忠索要粮食,禁卫军便趁机大喊“杨国忠里通外国”,紧接着就乱箭齐飞。顷刻之间,猝不及防的杨国忠被团团围住。将士们甚至懒得理论和控诉,直接用刀把他砍得支离破碎,然后割下他的脑袋,用枪挑着举到了驿站的门外。

  杨国忠的儿子和杨玉环的姐姐,也一并被杀。[39]

  此时,驿站外面全是杀红了眼睛的禁卫军官兵。御史大夫魏方进被杀,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则被打得头破血流。好在他平时为人厚道也为官清正,这才幸免于难。[40]

  玄宗皇帝听到门外喧哗,惊问出了什么事情,得到的回答是“杨国忠谋反”。陛下不禁错愕:杨国忠谋反?杨国忠怎么会谋反,又怎么可能谋反呢?[41]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7/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