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_易中天【完结】(14)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玄宗的反应跟那些心肠柔软的慈祥老人没有两样。他看着安禄山好不容易才跪倒在地的肥胖身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模样,不禁有些心酸,便赏赐了一大笔钱,还准备给他增加特任宰相的头衔,只不过又被杨国忠阻止。

  陛下觉得很抱歉。

  唐代陶质彩绘猎骑胡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安禄山所辖三镇有近二十万兵力,其中不少是胡人骑兵。

  安禄山却心中窃喜。远在范阳的他,对于“列席国务会议”之类的虚衔没有兴趣,皇帝的歉意却能换来实惠。这些实惠包括兼领闲厩、群牧和牧总监的职务,以及一大把空白委任状。靠着前者,他暗中挑选了数千匹好马藏起来;靠着后者,他收买了成百上千的边防军将士。

  赚得满盆满罐的安禄山深知长安不可久留,便在三月一日向玄宗辞行。尽管临行前皇帝将御衣披在他身上,也尽管高力士奉命将他送出京城,安禄山仍然有如惊弓之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乘坐的船只十五里一换,昼夜兼程,日行数百里,差不多是一口气就赶回了范阳。

  这时,几乎谁都知道安禄山要反了。[41]

  只有唐玄宗执迷不悟。他把所有的迹象都归结为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并认为这总比结党为好,却没想到这不和的两人,一个集中了行政、人事和财政的权力,另一个则是最有力量的边将,他们的对抗必将导致帝国的分裂。

  杨国忠也不放弃努力。第二年二月,安禄山派他的副将进京,提出要把节度区的汉族将领换成胡人。杨国忠和他的副手一致认为这是安禄山意在谋反的铁证,皇帝却再一次满足了那家伙的要求。两位宰相只好提出,召安禄山入朝担任国务委员,同时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换为忠诚可靠的汉人,这样就既保全了安禄山,也保全了帝国。

  应该说,杨国忠的这个主意并不错。唐玄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派了一个宦官去范阳送礼。安禄山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率领部下表演了一出出大表忠心的好戏。更重要的是,他让皇帝的这个家奴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吃饱喝足钱包鼓鼓的宦官就像得了糖果的灶王爷,当真上天言好事。玄宗皇帝则对两位宰相说:安禄山的一片忠心毋庸置疑,朕还要靠他抵御外敌保卫北疆。现在,朕亲自为他作保,任何人都不得再以此类的妄言来烦朕。[42]

  杨国忠只好自己去收集证据。他瞒着皇帝,秘密逮捕并杀害了安禄山的线人。安禄山当然马上就知道了。因为他留在长安的长子安庆宗,既是人质也是卧底。这时,满腔愤怒又惶恐不安的他,除了加快谋反步伐也别无选择。[43]

  所谓“杨国忠bī反安禄山”,这是证据之一。[44]

  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安禄山究竟是被bī反,还是被“催反”。但,此人与朝廷离心离德已毋庸置疑。他甚至在天宝十四载(755)七月提出一项奇怪的动议,要派二十二个番将率领六千she手入京,理由是献马三千匹。

  这一次就连玄宗皇帝也感到蹊跷,他又派了一个宦官去范阳,邀请安禄山来华清池泡温泉。安禄山大大咧咧地坐在胡chuáng上接见了来人。他说:圣上可好?马不献也罢。请你回去告诉陛下,我准定在十月份前往京师。

  然后,就再也不予理睬。

  使者夹着尾巴回到了长安,连装模作样谢恩的表章都没能带回一封。看来,这个宦官在范阳受尽委屈,以至于见到玄宗时竟心有余悸地说:奴才差一点就见不着大家。[45]

  大家,是唐代宦官对皇帝的称呼。

  安禄山也没有再去长安朝拜玄宗,而是在这年的十一月挥师南下,向当时世界上的三大帝国之一发起挑战。公开亮出的口号,则是诛杀祸国殃民的jian相杨国忠。

  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38]本节所述杨国忠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两《唐书》之杨国忠传。

  [39]见两《唐书》之李林甫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一载十月条、十二载正月条。

  [40]见《新唐书·安禄山传》。

  [41]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二载五月条,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正月条、三月条。

  [42]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二月条。

  [4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四月条。

  [44]司马光等人认为,安禄山原本打算在唐玄宗驾崩之后谋反的,但被杨国忠的步步紧bī提前了行动。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月条。

  [4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七月条。

  第三章

  动乱始末

  渔阳鼙鼓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的华清宫,跟往年并没有太多不同。皇帝照例在十月份就来到骊山,跟他心爱的女人鸳鸯戏水。七十一岁的他对帝国的政务越来越没兴趣,反应也越来越迟钝,以至于安禄山起兵的情报传来时,他竟然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满不在乎地放在一边,然后笑呵呵地对杨玉环说:爱妃呀,又有人告你那个禄儿谋反了。[1]

  贵妃娘娘大约也只是嫣然一笑。他们都没想到,那渔阳敲响的鼙鼓(鼙读如皮)竟会“惊破《霓裳羽衣曲》”。[2]

  鼙鼓就是军中的小鼓,渔阳则是现在的天津蓟县(蓟读如纪),因县城在渔山之南而得名。玄宗一直认为,安禄山驻军此地,是为了替他看守帝国的北大门,对付那些不安分的契丹和奚族,哪想到这家伙竟会调转枪头呢?

  实际上,安禄山早就利用“双料胡人”的身份,集结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核心当然是他的本族粟特。粟特跟当时的阿拉伯人一样,也是游牧商贸民族,只不过信仰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他们长期在大唐帝国各地经商,积累起来的财富则源源不断地流向柳城大本营,也流向安禄山的库房。

  这并不奇怪。我们知道,安禄山的本名轧荦山在粟特语中就是光明,也是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的光明之神。把神赐的财富献给神之子,靠商贸将散居的粟特人凝聚起来,都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甚至顺理成章。[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安禄山长袖善舞。

  财大气粗的安禄山甚至拥有一支八千人的敢死队,由契丹和奚族的战士组成,号称“曳落河”,意为壮士。至于他的亲兵部队,则全部是英勇善战以一当十的家奴。[4]

  这些情况,唐玄宗和杨国忠都一无所知。要知道,就在安禄山回到范阳一个月后,他还上奏朝廷,声称俘虏了奚王李日越。他的敢死队,怎么会是契丹和奚族人?[5]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被安禄山骗了。

  没错,契丹和奚族曾经是帝国的边患,但他们早就不再与大唐为敌,只想安安生生在自己的地盘上过日子。安禄山却不肯消停。作为被唐玄宗信任、杨国忠猜忌的边将,他必须制造危机四伏的假象,也必须创造克敌制胜的战功。

  结果是什么呢?是一起又一起的谋杀案。那些对安禄山充满信任的契丹和奚族部落酋长,毫无防范地被这家伙以请客吃饭为名诱杀,其部下则被安禄山收为养子。这些勇敢而单纯的人被告知,安禄山这样做,完全是奉朝廷之命不得已而为之,所有的账都应该向大唐清算。[6]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4/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