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_易中天【完结】(1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节选自《清明上河图》。这也是该画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片段。

  航运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帝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大粮仓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基地。这里面同样有科学技术的贡献,并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包括:

  在滨水之处修筑堤坝开垦圩田(圩读如围);

  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现了梯田;

  发明了插秧用的秧马和中耕用的云dàng等新农具;

  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优良稻种;

  大面积推广冬麦和晚稻两熟制;

  在南方和四川种植茶树、甘蔗、荔枝等经济作物;

  养蚕种麻的同时,棉花栽培区逐渐扩大,等等。[33]

  于是怎么样呢?两宋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于汉唐,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和密度却都远远超过前者。到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之时,全国人口竟然超过一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请注意,那时可是八百年前![34]

  两宋,其实是很富庶的。

  ◎ 汉唐宋人口对比

  汉平帝 元始二年(公元2年) 5800.6万人 唐玄宗 开元二十八年(740) 5570.4万人 宋宁宗 嘉定三年(1210) 10817.8万人 数据来自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附表。

  富庶与科学技术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有关。实际上也正是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规模商品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改良。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结果是农业和手工业都开始专业化。比如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的冰糖、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的荔枝和苏州的丝绸,在当时就最负盛名。这样的名特产当然绝不仅仅只是本地人消费和享用,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福建的荔枝,在开花季节便被商家jiāo付定金买断,成熟之后再全部运走销往日本、韩国和印度。本地人虽然吃不到,却种植甚多。[35]

  全国性的大市场也应运而生,控制着局面的则是商会或商行。商行是同业组织,一种业务叫一行,也叫行业,从京城到州县都有。行会中的商户叫行户,首领叫行老,内部语言叫行话。作为民间组织,他们垄断当地市场,有权为外来商品定价,也提供从进货、销售到结算的一条龙服务。

  同类物资的编组运输则叫纲运。纲也是官方制定的计量单位,但凡米一万石,钱两万贯,银十万两,金二万两均为一纲。纲运主要是政府行为,比如被晁盖等人劫走的生辰纲就是。邮传当然也是官办的,但可以邮递私人信件。其中速度最慢的“步递”日行二百里,可以说,家书并不“抵万金”。[36]

  有行,有纲,有邮传,还有浩dàng的船队和车队,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就建立起来了。这是两宋经济的大动脉,昼夜不停地为王朝输送着新鲜血液和营养。可以说,帝国的完整和政权的稳固,已经不仅靠军事力量和行政手段,实际上也靠商业网络来维持。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第一次。

  始料未及的是,货币却成了问题。

  宋代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铜钱的年铸造量大约是唐代的十到二十倍,却仍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可见两宋的商品经济何等繁荣。为了解决问题,真宗时期,四川成都开始发行名叫“jiāo子”的jiāo换券,以此代替铁钱。仁宗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始发行官jiāo子。后来徽宗改jiāo子为钱引,南宋高宗时又发行了会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37]

  其实,jiāo子在宋代的使用,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的流通情况,还是一笔没弄清楚的糊涂账,因此也有人认为它并非货币,而是信用支票。但不管怎么说,jiāo子、钱引和会子都与四大发明中的两项有关,是它们在金融领域的应用。[38]

  这两项发明,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印刷术,或者说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在唐,普遍应用则是在宋,不过意义不在印jiāo子,而在印书。jiāo子由于本身有含金量,后来是铜版印刷的。书则是木版印刷。具体方法是在版木上刻出左右反转的文字,然后涂上墨,铺上纸,就印出一页一页的书。页的概念由此产生,以前只有卷。

  左为jiāo子,右为会子的反刻雕版。

  唐人发明印刷术,有可能是从印章得到的灵感。实际上雕版就是大印章,只不过印章是石头或金属的,刻的字和使用的次数都少。然而这一灵感带来的变化,却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它对于文化和经济的影响,都是革命性的。

  首先是知识的获得、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都变得比以前更方便、更容易、更快捷,因为雕版印刷的书籍可以批量生产。量多则价低,也易得,博览群书完全可能。附带产生的文化成果是:书籍从此有了排版和装订技术,也有了规范的汉字——宋体字,它甚至使用至今。

  其次是出版业的诞生。这在宋代,可是利润不低的文化产业。一个印工一天能印两千张,一块印版可印万次,当然有利可图,因此政府、寺庙和书商都参与其事。刻印技术最好的是杭州,成都次之,福建又次。福建的建阳、建瓯和崇化出版业特别发达,那里的刻本并称闽刻。闽刻当中又以建阳的崇仁和麻沙两镇所刻为多,世称麻沙本。[39]

  麻沙本的特点是价钱和质量都低,因为是用木质松软的花梨木刻的,排版敷衍、校对不准、错误百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更糟糕的是当时还有盗版书,以及冒名顶替或者假冒伪劣的假书。苏轼和朱熹就曾大受其害。苏轼抱怨刻印他的文集中掺有别人的文章,朱熹的作品则被建阳书商盗了版。好在当时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大,书商被绳之以法,私刻的书版也被销毁,尽管那麻沙本的盗版书早已覆盖全国。[40]

  那么,诸如此类的商业奇观,宋代还有吗?

  有的。

  [31]以上均请参看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32]请参看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第九册。

  [33]据邓广铭、漆侠等《宋史》。

  [34]见邓广铭、漆侠等《宋史》,吴晓波《浩dàng两千年》及所引资料。

  [35]见邓广铭、漆侠等《宋史》,(北宋)蔡襄《荔枝谱》。

  [36]以上见邓广铭、漆侠等《宋史》。

  [37]关于jiāo子,见漆侠《宋代经济史》,邓广铭、漆侠等《宋史》,吴晓波《浩dàng两千年》。

  [38]jiāo子并非货币的观点,见(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39]见蔡美彪等《中国通史》,邓广铭、漆侠等《宋史》。

  [40]苏轼事见《东坡全集》卷七十七《与陈传道五首》;朱熹事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答苏晋叟》。

  商业奇观

  南宋的数学书里有这样一道考试题:四个人合资做外贸生意,本钱有金、银、盐、钞、度牒五种形式。出资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甲是金二百两、盐四袋、钞十道,丙则是银一千六百七十两、度牒十五道,等等。总资本估值四十二万四千贯,所获利润表现为沉香、胡椒和象牙三种实物。四人之间又有借贷关系:甲借乙钞,乙借丙银,丙借丁度牒,丁借甲金。若将各自所借各归原主,请问如何分成?[41]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9/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