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08:汉武的帝国_易中天【完结】(13)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马其顿,命中注定要横空出世。

  亚述的情况也差不多。

  第一帝国亚述也是后起之秀,发祥地则是幼发拉底和底

  格里斯这两河之间。两河流域中下游是一大片冲积平原,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叫亚述,南部叫巴比伦尼亚。后者又分南北,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

  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是从南到北的。最早出现的是苏美尔城邦,时间在我们的神话时代;然后是阿卡德王国,时间在我们的尧舜时代;然后是巴比伦王国,时间在我们的夏。亚述崛起时,我们已是东周。

  亚述、巴比伦、阿卡德、苏美尔,一个比一个兴盛qiáng大,这可真是后来者居上。

  然而亚述征服世界,却完全依靠武力。他们的统治也一样,其残bào程度与秦相比有过之无不及(见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第六章)。结果是他们的帝国连同他们的文明一并毁灭,而且不再复活。

  这可真是印证了陆贾对刘邦说过的话:天下可以在马上获得,不可在马上治理。

  有所不同的,是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也是勃然崛起的。他们先是在中国进入chūn秋中期的时候,直接由部落联盟变成了王国,又在第一任国王居鲁士手上迅速变成了帝国。我们民族花了一千八百年才走完的路,他们一步就跨过去了。

  幸运的是,波斯人并没有单纯依靠武力。

  帝国第四任皇帝大流士是一个改革家,他跟秦始皇一样修建了国道和高速公路。从苏撒到小亚爱非斯的御道全程两千四百公里,另一条重要gān道则西起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至巴克特利亚和印度边境。这是他的车同轨。

  同样,大流士也清楚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因此确立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为国教,但只作为jīng神寄托和号召,不qiáng迫臣民信仰。这是他的独尊儒术。

  大流士,是秦始皇加汉武帝。

  此外,大流士还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货币制度,规定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城市铸造铜币。相比较而言,马其顿帝国混合使用波斯的金币和希腊的银币,虽有利于商业,却不利于集权。

  三种货币同时流通又分级铸造,大流士张弛有度。

  这一事实也证明,波斯帝国是实行郡县制的。只不过他们的郡叫萨特拉皮亚,汉译为省,有二三十个,大多是被他们灭掉的国家,比如巴比伦省、埃及省、印度省,跟我们chūn秋战国时期改灭国为郡县一样。

  波斯帝国的行省,每省一个总督(省长),一个省军区司令。省军区的上级是大军区,一共五个。大军区统辖省军区,最高统帅则是波斯皇帝。

  行省的总督和司令却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督

  身边还有皇室秘书,是皇帝的特派员和耳目。此外,皇帝还不定期派巡视员到各地明察暗访,通报社情民意。

  有垂直管理的军政两个系统,有军政并立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有钦定的信仰、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及沿途密集的驿站和兵站,波斯堪称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那么,大流士们的江山永固了吗?

  没有。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军队入侵波斯。四年后,大流士三世兵败身亡,波斯帝国便万劫不复。

  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方说,与希腊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帝国后期行省总督往往兼任军区司令,也跟中国晚唐的藩镇割据极其相似。西部各省总督甚至联兵反叛,中央集权名存实亡。

  但,问题更在帝国本身。

  实际上,波斯帝国过于庞大,结构则极其复杂。埃及、巴比伦、埃兰、腓尼基、以色列、希腊、印度,哪一个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明,岂能只靠qiáng权统合在一个圈子里?就算可以车同轨,恐怕也难书同文。

  波斯帝国的统治基础,其实是脆弱的。

  马其顿的基础就更脆弱,庞大的帝国几乎完全系于一人

  之身。因此亚历山大一死,他的帝国就分裂为马其顿-希腊、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叙利亚)等独立王国,再也没有一种力量把他们重新整合起来。

  有此力量的,是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有此力量,是因为帝国之前有邦国,郡县之前有封建。邦国制或封建制的紧要之处,则在于诸侯的国,大夫的家,都臣属于天子。有这样一个天下共主,就不难实现文化认同。有同一文明做基础,发展为统一大帝国就顺理成章。至少,嬴政或刘邦称帝,远比空降一个波斯皇帝或马其顿皇帝要容易得多,也稳当得多。

  何况此前的chūn秋战国,还在为帝国的诞生做准备。

  天下共主,文化认同,五百年的预备期,这些都是亚述、波斯、马其顿没有的。所以,尽管中华帝国的初夜并非没有纠结,要封建还是要郡县也曾经引起争论,但项羽的分封天下终于失败,韩信和英布也都没能变成亚历山大死后的托勒密或塞琉古。中央集权大局已定,留给汉武帝的问题,是如何对付同姓诸侯王。

  把王侯变成羔羊

  同姓诸侯王是封建制度的后遗症。

  不能说刘邦当年的决策是错误的。毕竟,从西周封建到秦汉建国,有八百年的历史。封建和邦国,也未尝没有制度的优越性。何况功臣要酬劳,不能不封异姓王;空白要填补,也不能不封同姓王。

  更何况,分封只是分权,不是分裂。有一个“王国与郡县并存”的过渡期,比波斯帝国和大秦直接实行郡县制要相对稳妥,更比马其顿帝国的分崩离析好得多。

  然而分权就不能集权,集权就不能分权。帝国与邦国不能兼容,王国与郡县也不能并立。任由王国发展,势必尾大不掉。因此,分封同姓诸侯只能是权宜之计,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则势在必行。

  是的。封建制或邦国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长江后làng推前làng,前làng必须死在沙滩上。

  只不过,最好是安乐死。

  于是,汉武帝给了温柔一刀。

  这一刀,叫推恩。

  推恩,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实行的政策,设计者叫主父偃。主父偃是纵横家,他的设计也堪称权谋的代表作。具体做法,是让诸侯王分出国土,封给自己的子弟。换句话说,就是把浩dàng皇恩推广到下一代,所以叫推恩。

  这当然行得通,因为诸侯王的子弟都拥护。这也讲得过去,因为符合儒家父慈子孝的jīng神。这又是对帝国非常有利的,因为不费一兵一卒,诸侯的实力已被削弱。

  所以,汉武帝立即采纳。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出这主意的主父偃,跟当年力主削藩的晁错一样,也无辜被杀。而且,极力主张杀掉主父偃的,正是新儒家公孙弘。

  公孙弘为什么要杀主父偃?

  因为主父偃把事情闹大了。

  前面说过,公孙弘是新儒家,主父偃是纵横家。纵横家都喜欢惹是生非,主父偃也不安生。他先是揭发燕王刘定国,后来又整治齐王刘次昌,罪名都是yín乱。

  结果,燕王和齐王畏罪自杀,王国归了中央。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3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