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_易中天【完结】(48)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问:中国人没有上帝,又该jiāo给谁呢?

  答:大约也只能jiāo给历史吧!

  第二十二、让我们dàng起双桨设

  问:听你这么一路讲下来,感慨良多!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真是千头万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如此之多同样是伟大思想家的不同观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答:哈哈,阿Q有个主张,倒是不妨参考。

  问:什么主张?

  答: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

  问:各取所需,实用主义?这不是你一贯反对的吗?

  答:我是反对,可惜我反对没用。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要“学以致用”的。你想嘛,他们又不做学问,凭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无非希望读了有用。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超功利,都“为读书而读书”。只要不过于急功近利,就很好了。

  问:怎样“学以致用”?

  答:这就要看你想gān什么。比方说,治国,不妨多读法家。做人,就不妨多读儒家。需求不同,选择也不同。

  问:为什么?

  答:因为先秦诸子的关注点,其实是不同的。大体上说,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儒家关注文化。

  问:关注点不同,留下的遗产也不同吧?

  答:当然。

  问:墨家留下了什么?

  答: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问:道家呢?

  答: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当然,这主要是庄子提出的。

  问:法家呢?

  答: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问:儒家呢?

  答: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qiáng。仁爱,主要是孔子的概念;正义,主要是孟子的概念;自qiáng,主要是荀子的概念。

  问:自qiáng你好像没讲。

  答:是的,后面会说。

  问:墨家“社会主义”,道家“个人主义”,法家“国家主义”,儒家“文化主义”?

  答:打上引号,也可以这么说。我们还可以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详尽的论述,还是请读我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

  问:遗产不同,取向不同,我们的选择也不同?

  答:是。这就叫“要什么就是什么”。

  问“喜欢谁就是谁”呢?

  答:随其所好,自由选择。比方说,主张“行侠仗义”的,多半会喜欢墨子;主张“超凡脱俗”的,则多半喜欢庄子。你喜欢哪一家,就喜欢哪一家好了。

  问:别人不能批评反对?

  答:当然。阅读,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情。喜欢,也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他人岂能gān预?

  问:就不能给点建议吗?

  答:建议也只能是原则性的,三条。第一,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第二,可以“学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第三,可以“弘扬继承”,但不要“全盘照搬”。

  问:不“全盘照搬”,又该怎么样?

  答:抽象继承。

  问:什么叫“抽象继承”?

  答:就是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从他们提出这些思想的具体环境和原因中抽离出来,只继承其中的合理部分。比如孔子讲“仁爱”,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仁爱本身并不错。又比如韩非讲“公平”,是为了保证君主独裁。但公平本身并不错,我们就要公平,不要君主独裁。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先秦诸子这笔宝贵遗产时,必须“洗去”他们身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留下合理的内核和普遍适用的东西。

  问:对他们所有的思想,都只能“抽象继承”吗?

  答:是的。因为“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问:什么意思?

  答:先秦诸子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至今还在困扰着我们,这就叫“涛声依旧”。今天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早就“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叫“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吗?

  问:不能重复,又怎么办?gān脆不上这客船?

  答:船还是要上的,只不过得“dàng起双桨”。

  问:什么“双桨”?

  答: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人权

  问:传统与现代,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不同之处多了。社会不同,人也不同。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现代社会是宪法社会。宗法社会的人,是“臣民”;宪法社会的人,是“公民”。这可就差老鼻子了。

  问:公民与臣民,又有什么区别?

  答:公民是个体,臣民是群体;公民是独立的,臣民是依附的;公民受宪法保护,臣民受宗法制约;公民与公民是平等的,臣民与君主是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有一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话———天下无不是的父亲,天下也无不是的君父。

  问:君主和父亲总是对的?

  答:而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臣与子都必须绝对服从。

  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答:岂止不得不亡?还得谢恩。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因此,君父赐给臣子什么东西,也是必须接受的,叫“君有赐,臣不敢不受”。这就完全没有人权。

  问:不能拒绝赏赐,怎么就是没有人权呢?

  答:因为拒绝,因为说“不”,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连“不”都不能说,那他还有什么可以说;如果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事可以做主?要知道,就连一只狗,你喂它什么,它都可以不吃的。

  问:明白了,公民是有人权的,臣民是没有人权的。

  答: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人权。没有人权,就没有法治。没有人权,也就没有民主。所以,传统社会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问:法治的传统,法家那里不是有吗?

  答:有一点,但问题很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法家主张的“法”,是“王法”。既然是“君王之法”,那就不是“人民之法”。所以,它也是不保护人权的。比方说,审案的时候,都是官员坐在堂上,百姓跪在地下,然后法官惊堂木一拍,一声断喝———尔等刁民,为何犯罪,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你看,案子还没审,小民先就成了罪人。

  问:没有“无罪推定”?

  答:也没有“律师辩护”。辩护什么?小民原本就没有人权,不招就打。到了明代,更惨,官员都没有人权。皇帝一不高兴,就可以把朝廷大臣拖到午门外,脱了裤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屁股。你想,这还有什么“人的尊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8/5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