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20)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那么朝廷呢?如果说家庭是骨肉相残,朝廷就是特务统治。孙权晚年设了一个官,叫做校事官,这个校事官有好多名称,gān什么呢?就是刺探臣民们都gān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谁跟谁来往,然后汇报到孙权那儿,说白了就是特务嘛。这个特务非常的嚣张,孙权又听他们的,不相信他的文武大臣,甚至搞bī供信。比方说,这个校事官其中最猖狂的一个人叫吕壹,这个吕壹就跟孙权说,有一个叫刁嘉的人诽谤朝廷,孙权马上就相信了,就抓起来关进去,然后拷问,然后还要问跟这个刁嘉有来往的这些人,你们都听见他诽谤朝廷了吗?所有的人都因为害怕这个特务,都说他听见了听见了,他确实是诽谤朝廷,一个个查查查,最后查到是仪这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有点怪,他姓是不是的“是”,礼仪的“仪”,查到是仪,是仪说我没听到,孙权说怎么可能呢,所有的jiāo往的人都听说他诽谤朝廷,怎么你没听到呢?!再问,再问是仪说我还是没听到,再问,再问我还是没听到。最后bī问,是仪说:哎呀,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gān吗要护着那个人啊,拿自己脑袋开玩笑,我没听到就是没听到嘛,实事求是嘛!这才知道是冤案。那如果不是是仪顶住了,那不一个冤案就造起来了吗?

  实际上孙权这个人,到了晚年叫做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所以严冷先生的《三国史话》随笔就说,孙权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严先生这个话当然是个玩笑话。所以陈寿说孙权这个人有勾践之奇,这是一语双关啊,就是他前期创业的时候,那个忍rǔ负重,那个先装孙子后当霸王,先识时务后成俊杰,跟勾践一样,到了晚年杀功臣,怀疑自己的人也跟勾践一样。而且陈寿还对孙权有这样一个评价: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什么意思?就是孙权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本来就是个敢杀人的人,到了晚年他就更严重了,越到晚年越他疑心。有人就会问前面那么多情,那么以情感人,怎么到了晚年成这个样子呢?这也不奇怪,多情必多疑啊,你说重情的人,他是不是疑心就比较重,他老怀疑他自己爱的人会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情天往往同时也是恨海,所以孙权的变化很正常,虽然变得很厉害,而且正是由于孙权晚年的这种变化,他冷落张昭,他bī死陆逊,那么冷落张昭和bī死陆逊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集----《冷暖人生》。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公元200年,孙策猝死,十八岁的孙权接管了父兄的基业。但此时孙权面临的情况是,外有qiáng敌曹操的威胁,内有江东士族不肯臣服的忧患,孙权接手的政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前景并不乐观。然而就在孙权惊魂未定,一筹莫展之时,孙策的旧臣张昭犹如擎天巨柱,为他撑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张昭鼎立支持孙权,心甘情愿地拥戴和辅佐孙权,帮助他建立威望,稳定民心士气,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在孙权称王后,却倍受孙权的冷落,这是为什么?孙权与张昭有什么矛盾吗?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jīng彩品三国之《冷暖人生》。

  易中天:

  我们上一集讲到孙权是很会用人的,由于孙权会用人,所以孙权的阵营可谓是人才济济。可惜的是他们命运不佳。怎么不佳呢?有些人寿命不长,周瑜36岁,鲁肃46岁,吕蒙42岁,活的长的是张昭,81岁,还有陆逊61岁。但是张昭和陆逊的命运也不怎么好。张昭受到冷落,陆逊被bī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说张昭,张昭是什么人?我也不用多说了,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是孙权的大功臣,孙权接班的时候,如果不是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的位置就坐不稳。如果不是张昭帮孙权打理一切,孙权的事情就搞不掂。你想孙权接班的时候,张昭gān了些什么事?上奏朝廷,下令郡县。安排官员们各就各位。这些事情都是张昭帮他打理的。打理这些事情张昭已经很像一个宰相了,所以当孙权决定立丞相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张昭啊。当然是张昭当丞相啊,孙权设丞相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他当吴王之后,当皇帝之前,就开始设丞相了。事情就在huáng武年间。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就是张昭吗。

  结果孙权没有任命张昭,孙权任命了一个叫孙邵的人。孙权解释说,如今是个多事之秋,丞相这个工作,那任务是很重的,张公年纪大了嘛,怎么忍心让他担任这么重的职务呢?这不是优待他啊。那么孙邵当了几年丞相以后就去世了。

  又要选丞相,大家又说张昭,孙权又不同意,任命顾雍为丞相。从此张昭就永远的失去了当丞相的可能。那么在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就写了个报告,说老臣身体不好,我所有的职务和权利都jiāo出去。退休了,申请退休。孙权说,退是退,不要休啊。或者休是休,不要退吧。又给了张昭一些荣誉的职务。但是基本上不来上朝了。张昭没有办法,他本来是经天纬地的,要大gān一番事业的。没办法只好回家著书立说。

  那么孙权为什么一而在再而三地不让张昭当丞相呢?四种说法:

  第一种,孙权薄情。就是孙权这个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负义,比方说他对孙策,就忘恩负义,他这个权利谁个他的?孙策jiāo给他的,但是他当皇帝以后。他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啊,他追封了孙坚为皇帝。孙策封了个王,长沙桓王。孙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儿子刚生下来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孙策的儿子他只封侯。所以有人说他忘恩负义。

  另外我们再看周瑜、鲁肃、吕蒙他们的后代怎么样?优待一下就没有了,往往后面都没有下文了。三个家族也没有成为江东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说他不用张昭是薄情。但是这个说法有点问题,就是一般说薄情是人一走茶就凉,张昭人还没走呢。茶怎么就凉了?所以这个不大说的过去。

  第二种说法叫做记恨。孙权记恨张昭。为什么记恨张昭呢?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啊。而且我们也讲过这个故事啊。孙权称帝的时候讲这都是周公瑾的功劳啊。张昭也站起来准备发表一番歌功颂德的言论。孙权把他止住了,说张公你就算了啊,朕当年要是听了你的话,现在已经讨饭去了。记恨他,而且逻辑上也讲的通嘛,对不对?朕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当吗?没有皇帝当。朕当不上皇帝,你能当上丞相吗?也当不上对不对。既然你原本就是当不上丞相的,这回也不要当嘛。但是这种事情你一次就够了啊。你要羞rǔ他一下,或者报复一下,一次就够了。有人说其实这个不是记恨,是个立场问题。说孙权怀疑张昭立场不坚定。其实这个也不必。因为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讲条件,说如果你把张昭和刘备杀了如何如何。如果你舍不得杀张昭,光杀刘备也行。那曹操把张昭列入了他的黑名单就等于证明张昭对你孙权来说是立场坚定的嘛。凡是敌人拥护的咱们就要反对吗。所以这个恐怕也不通。

  第三种说法呢,说孙权不是记恨,是忌惮,是怕张昭。陈寿就有这个说法,陈寿说张昭不能当丞相是“以严见惮,以高见外”。就是张昭这个人太严厉了,所以孙权害怕他。张昭这个人太高尚了,所以孙权疏远他。这个也有证据。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0/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