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口才学_[美]戴尔·卡耐基【完结】(42)

2019-03-10  作者|标签:[美]戴尔·卡耐基

  一九四六年七月,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派了一百七十余万人进攻解放区,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时,我方有不少人对这场斗争的前景发生了怀疑。这时候毛泽东给大家算了一笔帐:蒋介石共出动了二百一十八个旅,约占蒋军正规军的百分之九十,再也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供抽调了。我军在一月至十月间就歼灭了蒋军二十四个旅。按这个速度计算,当我军歼灭第三个二十五个旅时,敌我力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出一年时间,就可以迎接中国革命新高cháo的到来。

  他用以上计算方法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疑云。

  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如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话说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您今后发言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如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你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呀!"

  惠子接着说:"如果您改换一种说法,告诉他:'弹的样子象弓,是用竹子作弓弦。'那么,他该明白了吧?"

  梁王说:"当然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事故的有趣就在于梁王本来是不许惠子再打比喻的,可是惠子又悄悄打了一个比喻,说得梁王心服口服。

  比喻能增qiáng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给语言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运用比喻,可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溶于一炉,使真理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作家秦牧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好比喻,常常能很有效地吸引人。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的人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有的人非守法不可,有人就比喻说:'法律像一张蜘蛛网,大昆虫挣走了,小昆虫却给粘住了'。"

  如果直接说资本主义的法律对某些人没有什么约束力,意思比较抽象,而拿蜘蛛网打比方,具体形象的意思便从抽象的雾霭中显露出来了。

  比喻一般用来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谈判中,当对方以某种事例显示出难以理解的道理,来吊难时,我们则以能比喻的事例显示出另一种道理,以进行反驳。

  如,儒士张个与僧人辩论。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个答:"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

  狗可以吃的,人却决不能去吃了。"他的反驳,不失为一种机智的驳论。

  运用比喻批驳错误观点,最重要的是选准喻体,而这个喻体又是对方难以反驳的事实,只要有了这个前提,对方的谬论就可以不攻自破。

  例如,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的重要原理时,有人嘲讽他:"这个又有什么用处呢!"

  法拉弟诙谐地说:"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法拉弟就是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最普通的事实作比喻,说出了电像新生婴儿一样前途无量的道理。

  在讲演、谈话和谈判中,常常需要论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如果配以贴切的比喻,就会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不大重视学习。有一天,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爱好?"

  子路说:"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是问你学习吗?"

  子路反问道:"学习也有好处吗?"

  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周围没有敢于劝谏的正直之臣,他在政策上就要失误;一个君子,如果没有能够给予他教益的朋友,他在品德方面就会有失检点。驾烈性的马,不能放下手中的鞭子;操纵弓箭,决不能离开矫正弓箭的器具。木头经过墨绳的规划加工,就能变直;人经常听取不同意见,就能变得非凡。如果你肯于学习,就能顺利成长。"

  子路虽觉得老师讲的句句在理,但仍有点迷惑不解,就打了一个比喻反问:"南山上的竹子,不经加工自然直,砍伐下来制成箭,能够she穿犀牛做成的盔甲,这样看来,又何须学习呢?"

  孔子借用子路的比喻,进一步开导他,"话可不能这么说,用竹子削成的箭,虽说也能she穿物体,但不会是很锋利的。如果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就会she得更远。如果把箭头再在磨刀石上加以磨砺,箭she入得不是会更深吗?"

  上述言来语去中,jīng妙的比喻相继出现,孔子运用一系列贴切浅显的比喻,一步步征服了子路的心。

  为了达到讲演的戏剧性效果,也可以采取自问自答的自我设问形式。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第一流的我国核科学家都参加了。

  周总理作了简要的开场白,他说,我国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要解决枪、弹结合的问题。

  说完,总理和科学家们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然后,总理电话请示毛泽东,带回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毛主席同意这一方案,赠给大家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听完总理的话,在场的科学家们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同寻常,有人下意识地吸了口气。

  目光敏锐的周总理已经觉察到科学家们的心思,立即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把想到的、发现的、都认真解决了,就叫万无一失。没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打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导弹了。放心吧,只要认真做了,出了问题,领导来负责,我周恩来负责!"

  周总理一席话,说得科学家们思想的负担完全消失了。

  这段话一开始就抓住了要害,即科学家担心的"万无一失"的问题,进行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清楚明白,使人疑团顿消。

  所谓设问,就是本无疑问而自提自问,明知故问。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设问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诱人思考,使讲演和谈话内容更吸引人。

  林肯在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论中以巧妙的设问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的一位烈士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活,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jiāo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

  法庭开庭了,被告矢口否认,因为这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没有凭据,情况显然不妙。

  轮到林肯发言了,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无法子扭转形势。

  林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首先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林肯两眼闪着泪光,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而洒尽最后一滴鲜血。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2/8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