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_易中天【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是主张削藩,晁错是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死得冤,我们来把削藩这个事儿来jiāo代一下,而我们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要大致地讲一下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汉之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呢?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有中国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中国,那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中国是什么?是中央之国,当中的那个国,而中央这个国外面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中国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天子,这是一个概念。

  然后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当中的这个天,最正中的这个地方,这个叫中国,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国家,很多的国家,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反过来看,我们觉得当时就是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国家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国家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所谓天的儿子,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个土地封分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然后在这个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然后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家,所以这个时候是三个层次的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那么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十几年。

  秦始皇死了以后,这个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是汉王朝,那么汉灭秦以后,是实行原来周代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一个中间路线,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京师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实行秦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实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地,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称之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主权的,也是有财源的。

  不过汉高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的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只有我们姓刘的,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卫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这一手。那么后来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执政,就破坏这个规矩了,她就封姓吕的做王,所以在历史上就被视为乱政。最后吕后死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我们要把他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呢?太尉周勃,因为周勃手上有军权,于是找到周勃,说周勃出来,你看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周勃摆平了以后,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这个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他儿子刘濞很能gān,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那个时候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gān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了吴王,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你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gān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那么事实证明,刘濞是造反的,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还是叫晁错bī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它是有独立主权的,有自己的财税,有税收,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这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既得利益,谁甘心情愿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猫,阿狗嘴巴里一条鱼,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王爷,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搞不成。汉景帝也很担心,说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是不是会造反,晁错回答的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他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qiáng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那么这句话说下去以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或者说七国之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