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_易中天【完结】(1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这一仗是打得是非常之jīng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元帅表示祝贺,元帅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安营扎寨,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因为后面是山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前面应该是水,因为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这样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完全相反,哎呀,臣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韩信就笑了一笑,说这个道理兵书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qiáng,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放在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支什么样的军队,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赶着街上的人去打仗,等于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置于死地,让他每个人都感到生命的危险然后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是不如你,服了,他服了韩信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谁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活着把他给我带来,一定要把一个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了,把李左车送到了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马上说松绑,赶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然后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下坐下,然后非常客气地说,说韩信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请教,韩信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李左车这个时候才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词可就是史记这段的原文,就是李左车说的话,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再接再厉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去攻打齐国和燕国,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qiáng大,燕国弱小,您可能去攻打燕国,可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燕国攻打不下来,齐国将来还会臣服于你吗?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不战而降,那么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他们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做。

  韩信果然就这样做了,可是刘邦不愿意。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开始调动了一下韩信的军队,因为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跟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就是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进入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他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shòu形状的东西,一只老虎,然后当中一剖两半,然后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做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就叫做符合,所以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这个来的。刘邦悄悄的到韩信军营里就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大惊失色,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出兵打齐国去了。

  韩信攻打齐国又大获全胜,也就是说在整个刘邦和项羽进行战斗夺取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韩信犯错误就从攻打齐国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不听指挥。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以后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他走到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说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他的“其”,但是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的人。这个家伙三寸不烂之舌,他跑到齐国以后做齐王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就谈好了投降的条件了,郦食其也派人送信送给了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开,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想,不能打了,投降了怎么还打呢?这个时候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有这个命令,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他说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gān嘛要停,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想想,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几年还不如郦食其一句话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继续一进军的话,齐王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吗,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说,你郦食其是一个骗子,是使的yīn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他已经不设防了,他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设什么防啊?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烹之”,就是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个韩信实在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而且本来是,如果是和和平平的就能把齐国问题解决,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这个韩信应该说是不顾全大局,为了自己个人的功劳,不服气那个和平使节,就让这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旁边有什么事情,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回来,回到荥阳。但是韩信这样做肯定是打乱了他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第一个错误。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9/3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