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智慧_任宪宝【完结】(25)

2019-03-10  作者|标签:任宪宝

  《尚书?革命》中这样阐述道:骄傲、荒yín、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兆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意思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方子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答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咳,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培养谦恭礼让的品质,克制骄傲的产生。

  一个人在短短61年的生命中实现了儒家三件事,曾国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感悟。有个对联高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走过的是一条自我完善之路。向内求永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rǔ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第20章 曾国藩大智慧19

  译文

  君子立志,有以民众为同胞,并奉献出民众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胸襟气度。有对内振兴民族,对外开创博大业绩的雄心壮志。这样奋发有为,才无愧于父母生养恩情,不愧为人世间最崇高的人。所以,值得他忧虑的是事业成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是不修道德不jīng通学业。因此,当社会腐败,坏人顽固不化就忧虑。外敌入侵,gān扰人民就忧虑,小人当道,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就忧虑,平民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惠帮助就忧虑。这就是常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优秀品质,是君子们担忧的大事呀。至于一人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荣rǔ得失、地位、名誉等,具有壮志的君子是没闲工夫去忧虑伤神的。

  原文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能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

  译文

  明道德、教新民、办好事,这些都是我们分内的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以为上面三项与自身毫不相gān,那么读书有什么用?即使能写文章作诗篇,洋洋自得于自身的高雅渊博,其实也只算得认识几个字的放猪仔罢了,哪能称得上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现今,国家依据科举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正是认为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写文章,当然也必能明白圣贤有益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显位而不脱离百姓,鞠躬尽瘁地遵循常理办事。如果认为深明德行、教化民众是分外的事,那么虽能写诗作文,但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茫然无知,国家用这种人做官,和用放猪仔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jīng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译文

  成年累月地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然能大有长进,不会停息。人生惟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却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摹写,从无间断,就觉得字有长进,可说日新月异。可见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种树养禽一般,天天看它长大却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工夫,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长进。文章有峥嵘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曾氏体悟

  人生来世,纵横天下,无不希望生前建功立业,死后万古流芳。然而欲成大业者,非有卓越之智慧和才gān方行。而智慧才能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之成功者莫不讲求治学之道,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

  治学之道,最紧要的是立下坚卓不俗的大志,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学问长进得越快。

  治学,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务实jīng神,避免奢谈,踏实认真。要明白学问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学问好比金字塔,基础越深越博越好,这样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高、jīng、尖。

  做学问,必须重视读书的方法。不要贪多,而要专注于一书,力求吃透。同时,治学须避免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依赖于不俗的才学,一个人就可以为国立功,为己立德,为人立言,受到后人的敬仰。

  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砺志中,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取得的。而曾国藩的家书,是其毕生奉行“砺志”的生活最为可信的实录。在他这数千封家信中,他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实地表达了在砺志过程中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等种种感情。

  人们可以从这些信中,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撞,在一身居高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而使他内对长辈、平辈,上对皇帝、上司以及同级、下级都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的许多道理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很有意义。有人说,它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5/3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