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智慧_任宪宝【完结】(23)

2019-03-10  作者|标签:任宪宝

  多年来,幕僚们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筹办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务、办理善后、兴办军工科技等等,真是出尽了力,效尽了劳。可以说,曾国藩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都离不开幕僚的支持和帮助。

  人生智慧

  自古以来,任何领导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网罗人才,礼待人才,并且大胆使用,因才授职,尽其所长。因此,善于知人用人,是君王将帅能成其大事大业的核心。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优点与缺点共存。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于会用人,发挥他的所长,避免他的所短,这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就要本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些缺点和过失而使人才失之jiāo臂,不要让人觉得怀才不遇,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中没有过失呢?所以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其备,论大功不录小过的道理。伍子胥对陈惠公说:“用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那么,天下的人没有不能用的。”柳宗元也说过:“大玉上的瑕点,怎么可能损害它的光泽呢?”

  鲁国季氏的家臣仲弓,有次问孔子如何管理好政事,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就是说,要引导官吏,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的人才。

  为什么要“赦小过”呢?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对有小的过失的官吏不能赦免、宽恕,那就难免使人觉得世间没有什么贤才可用了。大体说来,苛求小过有三害。

  其一,“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鲁迅先生曾说:“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事实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从古到今都没有尽善尽美的大成至圣。

  司马光认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意思是,如果用小的过失掩盖其大的美德,那么,朝廷就没有可以用的人了。所以,在挑剔的人眼里没有贤才,其所看到的都是人的缺点,而无优点,“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历史上的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大人物,对下属从不拘泥于细节,因而他们能成就大事业。由此可见,领导者如何能以小节小失来评价一个栋梁之材呢?对下属的短处与缺点不妨假装糊涂,自然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荀况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对别人过于苛求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

  其二,不辨忠jian,冤屈贤良。贞观四十年,魏征上疏唐太宗说:任用大官,如果追究他细小的过错,那么,刀笔之吏就会顺着皇帝的旨意推波助澜、舞文弄法,致使大官冤屈成罪。大臣自己申辩吧,就认为他心里不服;不申辩吧,就认为别人说他犯的罪是实。面对这种情况,进退两难,不可以周全,便企求免遭祸害。大臣侥幸免了罪,欺诈的言论便会发生,于是,矫情虚假就形成不良风气,国家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治理。

  其三,不利于从政者发挥特长。当政者对下级官吏求全责备,下级官吏为了避免受到苛责,整日提心吊胆,将jīng力大多用于防止小过,以保全其身之上,以致根本没有机会充分展示其特长,达不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效果。

  明成祖时期,为避免海寇袭扰,陈规定天津卫的运粮船只必须同时出发,结队而行。1406年6月,有30多艘船比同队海船晚5天出发,但同日到达目的地,也未受损失,陈主张处分押运的官员,明成祖则说:“姑宥之。”又说,“凡用人者,录功而略过,则人奋于功,若计过而略功,则救过之不瑕,何瑕懋功哉?”明成祖的意思是,姑且原谅他们。大凡用人,记录功劳而忽略小过,那么,人就奋力立功;如果计较过错却忽视功劳,那么,人们时时刻刻为了补救过失还来不及,又哪来时间立大功呢?不难看出,不赦小过,其害非浅。

  有此三害,治政就得不到好效果。所以,“成大功者不小苛”,“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意思是说,对于立大功劳的人,不苛求他的小过失;对有远大谋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处;对有高尚德行的人,就不指责他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招揽天下贤达之士,以兴治国安邦之计。

  清世宗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又说,“知识短浅之过,朕自然宽恕,加之教训,但必须知过必改……”意思是,“赦小过,举贤才”是为政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知识缺乏而犯的过失,自然会受到宽恕,只是要加以教育训导,使之知过就改。也就是说,对于犯小过的人,“宜教而勿逐”。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爱护人才的做法。

  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孔子曾经说过的“先有司,赫小过,举贤才”,其意不正是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选用人才要看大局的吗?4势不用尽,否极泰来

  原文

  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屯”也者,“”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译文

  第19章 曾国藩大智慧18

  我曾思考《易》经中讲的道理,考察盈虚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没有总是十全十美而一点缺陷也没有的事物。《周易》中的“剥”卦,是讲yīn盛阳衰,小人得势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阳刚重返、生气蓬勃,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屯”卦,是讲君子qiáng大,小人逃窜,可这暗藏着“姤”卦yīn气侵入阳刚小人卷土重来,所以君子认为得“屯”卦,也认为潜伏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本来是吉祥的,由于吝啬可以走向不吉祥,本来是不吉祥,由于改悔而又向吉祥发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灾祸,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不吉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过于完美的东西。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时时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如果众人都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为老天爷的缘故,难道会如此不公平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3/3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