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智慧_任宪宝【完结】(12)

2019-03-10  作者|标签:任宪宝

  曾国藩早年在翰林院整月地研读《易经》,自然受到了其中yīn阳消长、刚柔相推思想的影响,他常常引用《易经》中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来告诫自己和家人。一柔一硬,柔中显刚,可进可退,亦行亦藏。

  在其著《冰鉴》一书内就有《刚柔篇》,下分“总论刚柔”、“论外刚柔”、“论内刚柔”三节,专门探讨盈虚消长的道理。他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

  “剥”卦,是“复”卦的征兆,君子认为是可喜的。“咸”卦,是“饣曹”卦的开始,君子认为是危险的。事物就是这样彼消此长,祸福相依,所谓苦尽甘来,绝处逢生,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后,可能就是大凶大难时。

  人人都喜欢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难。那么,有没有办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柔顺、收敛、抱残守缺。他认为在大吉大利时,通过柔顺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刚毅”过了头才需要柔顺,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绩还需要柔顺。

  柔顺是什么?曾国藩说,“柔顺,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人生智慧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温柔天下去得,刚qiáng寸步难行”。一语道破以柔克刚之奥妙。君子柔且刚,刚且柔,这又道出了刚柔相济之道。非一味地柔,而是为柔,月缺不改光;为刚,剑折不钝锋。那么,以柔克刚,要点在于“克”,柔是刚的手段,以柔为挺,以柔为进,这就是柔的实质。

  人生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事物的正与反也是处于动态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世上没有死的教条。面对悬崖如果直走过去,不但不能走到对面,相反会摔得粉身碎骨。只有采取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光辉的彼岸。

  在生活中,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往往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什么时候应当qiáng硬,什么时候需要妥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暂时的妥协不过是为了将来的qiáng硬。

  比如奉劝别人,不能直来直去,要以婉转的方式打动他,这样才能达到说服他的目的。《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河南人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羊子走在路上时曾拾到一块金子,回来把它jiāo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叫盗泉的泉水,廉洁的人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从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羊子十分羞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而到远方去拜师求学。学了才一年,羊子就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长时间在外,因而思念你,没有别的原因。”妻子就拿起刀走到织布机跟前说:“这绸缎是从养蚕抽丝开始的,后在织布机上织成的。一丝一丝的积累起来,才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才能积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绸缎的话,就会前功尽弃,làng费了时光。您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懂得的东西,用来修养您的美德。要是学到一半就回来,与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两样呢?”羊子被妻子的一番话感动了,就又回去学完了学业,七年没有回家。

  就此看来,乐羊子的妻子确是一个奇女子,为了成就丈夫的学业,宁愿忍受空房的寂寞。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劝人的方法。如果见到丈夫如此卿卿我我,就生气指责的话,羊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她拿断织来类比学业,形象生动,使人信服。效果当然不错,羊子七年没有回家而成就了学业。

  “以迂为直”的劝说方式,比直接“死谏”更有效。迂,并不是单纯的“迂回”或走弯路,这需要大智慧,是高层次的人生技巧。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要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第11章 曾国藩大智慧10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不仅自己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而且不时要求身边人戒骄戒躁,厚道做人。曾国藩深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珍惜自己的人际关系,心中常怀感激之情,不要用瞧不起的目光抵触他人,剔除虚假成分,谦虚有度,人才显得堂堂正正,谦虚不等于阿谀奉承,它是处于对人的真实的诚意。

  原文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身后萧索,无力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弟昨赙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廿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登高之呼,亦颇有意。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虚欠虚欠。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译文

  翰臣方伯廉正的作风,令人钦敬仰慕,然而死后家境萧条败落,无法庇护自家亲人,这使人觉得不仅是清廉的官吏不能学做榜样,甚至善良的事情也没必要做。他一生好学不倦,正打算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却不幸去世。我昨天送百两纹银帮助他办丧事,又做了一副对联悼念他,说:“豫章平定贼寇,家乡保护人民,不要惊讶书生建功立业,都因为二十年积累道德学问才产生;翠竹斑如滴泪,苍梧招魂欲返,怎可疑惑贤妻死节贞烈,也如同千万载臣子死为忠孝的常行”。我这样站出来大声呼吁,颇有号召众人学习之意,然而仅处于客卿的位置上,估计无人响应,只好独自反复感叹不已。韩愈说过:“贤德的人经常无法维持自身生存,无德的人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情形的叹息呀!

  原文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chūn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qiáng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jīng,其于古者经世之礼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3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