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_张爱玲【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爱玲

  《雷峰塔》作者:张爱玲【完结】

  【内容简介】

  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再度为读者献上张爱玲自传体小说──《雷峰塔》!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围绕著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而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烟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裏,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著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裏常转著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裏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甚麼办法能过去。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可说是张爱玲自传小说的首部曲,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jiāo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yīn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裏。继而有二部曲《易经》、三部曲《小团圆》,张爱玲喃喃细述出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馀,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引言

  宋以朗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间,外界一般只知道张爱玲写了些电影剧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丁b The.Frontiel(中文版即《重访边城》)。就文学创作来说,这时期似乎不算硕果丰盛。

  但根据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在五七至六四年间,她原来正写一部两卷本的长篇英文小说,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经历。下面是相关的书信节录,全由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

  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

  新的小说第一章终于改写过,好容易上了轨道,想趁此把第二章一鼓作气写掉它,告一段落,因为头两章是写港战爆发,第三章起转入童年的回忆,直到第八章再回到港战,接着自港回沪,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此后写胡兰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为止,最后加上两三章作为结尾。这小说场面较大,人头杂,所以人名还是采用“金根”“金花”式的意译,否则统统是ChuChiChung式的名字,外国人看了头昏。

  一九五九年五月三日

  我的小说总算顺利地写完第一二章,约六十页,原来的六短章(三至九)只须稍加修改,接上去就有不少,希望过了夏天能写完全书一半。

  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说改名The Book of Change《易经》,照原来计划只写到一半,已经很长,而且可以单独成立,只需稍加添改,预算再有两个月连打字在内可以完工。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二日

  我仍旧在打字打得昏天黑地,七百多页的小说,月底可打完。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我打字已打完,但仍有许多打错的地方待改。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我现在正在写那篇小说,也和朗朗一样的自得其乐。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的小说还不到一半,虽然写得有滋有味,并没有到欲罢不能的阶段,随时可以搁下来。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易经》决定译,至少译上半部(《雷峰塔倒了》,已够长,或有十万字。看过我的散文《私语》的人,情节一望而知,没看过的人是否有耐性天天看这些童年琐事,实在是个疑问。下半部叫《易经》,港战部份也在另一篇散文里写过,也同样没有罗曼斯。我用英文改写不嫌腻烦,因为并不比他们的那些幼年心理小说更“长气”,变成中文却从心底里代读者感到厌倦,你们可以想像这心理。

  【……】

  把它东投西投,一致回说没有销路。在香港连载零碎太费事,而且怕中断,要大部寄出才放心,所以还说不出什么时候能有。

  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Dick正在帮我卖《易经》(Dick是理查德‘麦卡锡(Richard Mccanhy),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任职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的处长。参见《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高全之《张爱玲学》,台北:麦田出版,二〇〇八年。新加入一家出版公司。),找到一个不怕蚀本的富翁

  【……】

  《雷峰塔》还没动手译,但是迟早一定会给星晚译出来临时如稿挤捺下来我决不介意。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Dick去年十月里说,一得到关于卖《易经》的消息不论好坏就告诉我,这些时也没信,我也没问。

  【……】

  译《雷峰塔》也预备用来填空,今年一定译出来。

  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日

  你们看见Dick McCarthy没有?((易经》他始终卖不掉,使我很灰心。

  【……】

  《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一时想不出省事的办法,所以还没译。

  自是以后,此事便没再提起。后来我读到高全之(《张爱玲的

  英文自白》一文(《张爱玲的英文自白》,见高全之《张爱玲学》,台北:麦田出版,二〇〇八年。)。发现她曾在别的地方间接谈及((雷峰塔》和《易经》,其一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致夏志清信:

  有本参考书20th CenturyAuthors,同一家公司要再出本Mid-.CenturyAuthors,写信来叫我写个自传,我藉此讲有两部小说卖不出,几乎通篇都讲语言障碍外的障碍。

  其二是张爱玲写于一九六五年的英文自我简介,载于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1950—1970))(WorldAuthors 1950一1970),以下所引是高全之的中译:

  我这十年住在美国,忙着完成两部尚未出版的关于前共产中国的长篇小说【……】美国出版商似乎都同意那两部长篇的人物过分可厌,甚至穷人也不讨喜。Knopf出版公司有位编辑来信说:如果旧中国如此糟糕,那么共产党岂不成了救主?

  照写作时间判断,张爱玲指的该包括《雷峰塔》和《易经》——若把它们算作一部长篇的上下两卷,则《怨女》可视为另一部。

  一九九五年九月张爱玲逝世,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其遗物中找到The Fall ofthePagoda(《雷峰塔》)及The Book。0fChange(《易经》)的手稿后,便按遗嘱把它们都寄来宋家。读这叠手稿时,我很自然想问:她在生时何以不出?也许是自己不满意,但书信中她只怨“卖不掉”,却从没说写得坏;也许她的写法原是为了迎合美国广大读者,却不幸失手收场;也许是美国出版商(如Knopf编辑)不理解“中国”,只愿出一些符合他们自己偏见的作品,结果拒绝了张爱玲。无论如何,事实已没法确定,我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未刊稿。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