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帝国_马伯庸/阎乃川【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马伯庸 阎乃川

  1916年6月6日,僭窃帝位的袁世凯在千夫所指的压力下病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为拉拢陆荣廷,黎元洪任命陆为广东督军。当时的广东现任龙济光自然不肯,陆荣廷于是率桂军进攻广东,龙济光不是对手,率残部败退到海南岛上,最后忍气吞声得了个两广矿务的衔头了事。广东于是被旧桂系占据。

  后来陆荣廷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机会,驱逐了孙中山,并且通电全国,声明两广自主。此举其实是想在事实上形成区域割据,方便自己做土皇帝。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实在是天理不容,一时造成了广东人民“恨桂殊深”的局面。

  1920年,孙中山看到旧桂系在广东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于是电令陈炯明,要他以“破釜沉舟”的气势进攻,消灭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陈炳昆、马济等人。

  本来此仗并不好打,虽然jīng锐程度有所不及,但桂系兵力足足多出粤军一倍。而且桂系还陆续从各地调集沈鸿英、林虎等部前来支援。粤军虽然占了地利和人和,一时却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胜利。

  而正在战局胶着不下之际,一封电报——准确地说是一封电报中的一个字却魔术般的改变了整场战争的走向。

  9月22日,正与粤军血战的沈鸿英接到了一封军事电报,文尾署有“督军马”的字样。绿林出身的大老粗沈鸿英压根不知“马”是21日的代字,尚以为与他素有不和的马济当了广东督军,于是愤怒地留下一句千古名言:“还打个卵,替人家打天下。”当即下令撤军。

  沈部是中路军,负责正面抵抗。他一撤走,失去凭依的两翼也只好跟着láng狈撤退。大败之余,旧桂系大势已去,陆荣廷只好与粤军议和。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引发了什么后果呢?陈炯明经此一役,声望和实力都随之高涨。本来就和孙中山政见不合的陈有了底气之后,双方的矛盾加快激化。孙中山派人刺杀陈,未成功,陈炯明于是pào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差点炸死了孙中山。

  中山先生匆忙搭上海军永丰舰避难,和陈一向有竞争关系的蒋介石闻讯星夜赶至广州,登舰侍护孙中山40余日,衣带不解。还写下《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并请孙中山作序……

  这一系列举动,深深感动了孙中山。后世人论起蒋介石如何成为孙中山政治接班人,多认为从此时起。

  小小的一个“马”字,一个老粗军阀的无知,却成了这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虽然说这件事yīn错阳差之间,实在只能让人无语了……

  其实类似的笑话,军阀们还闹过不少,有些还被传为奇谈。比如陈树藩有一次与靖国军郭坚在陕西境内大战,郭坚抵挡不住,拍了封电报到时任河南督军的赵倜,一共十六个字:“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完了,你贼不远。”言简意赅,大俗若雅,可谓奇葩。

  省字能省到什么程度才是个极限呢?全世界最短的电报是法国文豪雨果发出的,他写出巨著《悲惨世界》后,把书稿寄给了书商。由于急于想知道读者反映和销量如何,雨果就给书商发去了一条全文只有一个标点“?”的电报,灵犀在心的书商则回复“!”,雨果于是放心。而中文最短电报的世界记录是半个字,记录保持者是民国有名的“白发才女”张允和。

  话说民国初年,苏州城九如巷住着一家名门,家主名叫张冀牖,又名张吉友。说起张家的先祖张树声,可是大大有名,此人是淮军将领,李鸿章属下重臣,积功升至两广总督。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他手创“树字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平定朝鲜壬午政变的吴长庆等名将都出自他的麾下。

  张树声身为封疆大吏,自然传下家财无数,据说仅张家名下的良田就有万顷之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豪富之家。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要不过于làngdàng,那真的是可以躺在父祖余荫下吃喝玩乐一辈子了,但张冀牖却是这个豪富之家中的一只黑羊。他生平洁身自好,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虽然出身武门,生平却只爱结jiāo教育和文艺界人士,和蔡元培、胡适等名人以及张闻天、侯绍裘等中共早期党员jiāo往颇密。他在苏州投资创立了乐益女中,聘请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名流任教,此地后来还成为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中共独立支部所在地。

  更加难得的是张冀牖虽然出身旧式家庭,却有一颗开明的心,对子女的教育和恋爱从来不做限制。曾经有人托媒人向他提亲,他笑嘻嘻地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gān”,这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风气下真是难得。他给四个女儿取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每人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就是寄托了希望女儿们能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的心愿。为了避免子女受到家族不良习惯的侵袭,他还学习孟母三迁,从老家合肥先迁上海,后来又搬到了风景秀丽的苏州定居。

  在这样的熏陶下,张家的六子四女,皆有不凡成就。不但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成家立业后,都各在文学和音乐领域有颇深造诣。特别是张家四姐妹,更是钟天地之灵秀,个个或慧黠、或温婉、或俏皮,被人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她们在家中自办了刊物《水》,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家庭文学刊物(1996年2月,此刊在北京复刊)。叶圣陶由是感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事实也的确如此,大姐元和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结为连理,三姐兆和的夫君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小妹充和则远嫁了外籍汉学家傅汉思……每一对都是琴瑟和鸣,相守情深。虽然不比唐代名将郭子仪七子八婿的富贵bī人,但张家的后代也自多几分闲逸的诗情乐韵吧。

  顺便插一句,张家的后代虽然已经在全世界开枝散叶,但六子中的老五张寰和先生一家如今仍然住在苏州五卅路与十梓街jiāo叉口西北侧的九如巷,本书读者如有机会,可以到此一访。

  这个有名的“半字电报”风流佳话,就发生在二姐允和和其三妹夫沈从文之间。

  有这么一个说法,代表中国近代小说最高成就的是所谓“双城记”,意即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边城》。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被很看重他才华的胡适邀到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然而他本性木讷内向,不善言辞,小说写得好,教学却非其所长。当时胡适给他上一次课的酬劳是大洋6元,可沈从文生怕迟到,紧张到第一次上课花了8元钱雇了包车匆忙赶去。课讲的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引得台下女学生们笑声一片。

  头次上课虽然失败,可沈从文不悲反喜,因为他一眼就喜欢上了台下偷笑的一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张家三女张兆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4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