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冯骥才_冯骥才【完结】(39)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一次他偶过泰山脚下,见到泰山这般巍峨壮观,颇不服气,遂立地化做一座百丈高山,但仅仅齐到泰山腰处,于是他口中念一声:“长!”又长高100 丈,却仍在泰山腰下。他不觉大怒,连喝两声:“长!长!”又长高200 丈,不过略过泰山的肚脐儿而已。此刻他力气用尽,不能长高,也不能行动,只有呆在这里。千万年来,眼巴巴瞧着泰山安然稳重地耸立在自己面前,无可奈何,但他那股傲岸的气焰犹存。

  凡到泰山作画的人,都要看看傲徕峰,从这妒贤嫉能、过分自负的象征物上,领略些山峰险峻峭拔之势。

  头次登泰山,我就记着这件事,非要看看它不可。我由南路上山,走了一程,方知它在西路上,与五贤祠、冯玉祥墓、长寿桥、扇子崖等处于一线。

  看来只有从岱顶返回来以后再去看它了!

  攀至南天门,我爬上天门左边一个浑圆光洁、寸草不生的山头,俯瞰山下景物时,远远看见有座极其瘦峭的山峰沉在下边。山民说,这就是傲徕峰。

  这可使我大失所望!看上去,它不过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而已,瘦棱棱地戳立在谷底;又好像从谷底升起的一股灰紫色的烟缕,升得不高便凝固了,成了这副窝窝囊囊的模样。它丝毫不像传说中那样子,也激不起我画画的兴趣和欲望来!

  伫立泰山之巅,环顾四外,大地上还有什么能超过泰山的?只有头顶上空dòng无垠的天空,轻飘飘的云彩和朝起暮落的太阳吧!鸟儿都不敢飞上来!

  傲徕峰,不过像巨人脚边一个矮小而不起色的侏儒罢了,算了吧!傲徕峰,你不过徒有虚名!

  但是转过两天,我却意外地遇到另一番景象——那天清晨,乘着天气和阳光都格外好,我背负画夹,只身在西路寻找能够入画的景物。人说,扇子崖一带没有古刹名寺、亭台楼阁,却到处乱石纵横,杂木横斜,颇多野趣。

  对于我这种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野趣是有特殊魅力的。我匆匆过了长寿桥,直奔扇子崖。越过一片片蓬草齐腰、坑坑绊绊的丘陵,跨过几道喷云吐雾、激湍直下的深涧,随后穿进一条窄小幽深、老树jiāo盖、晦暗悄怆的峡谷,带着一身露水和野蒺藜,刚刚钻出谷口,顿觉天地大亮,面前竖着一座大山,我仰头一望,目光沿着一块万丈石壁向上望去,好像没有尽头,一直摩云钻天;它的峰顶真的在云彩里么?好一座峭拔奇兀的山峰!碰巧,这时从旁走来一位肩柴背斧、臂挽绳索的樵夫,问过方知,原来它是傲徕峰呀!噢?噢!

  傲徕峰原来又是这个样子!

  当我登上右旁一座小山时,可算见到它的全貌,它的真面目了!简直是一块顶天立地的巨石,下撑地,上扪天,可谓天柱。石上满是巨大而横斜的裂缝,石上披挂着枝枝蔓蔓,蒙络摇缀,裂缝里生出许多古松古柏,盘根错节,苍劲多姿。低处郁郁葱葱,高处迷离模糊,层层叠叠,仪态万方。它又极有气势,拔地而起,冲天而去,巅头稍稍扭斜,分明带着一股傲岸之气。

  泰山南天门在它的后边很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阵阵流动而明灭的云烟,猛一看,它似乎比泰山还高哪!由此始知,关于傲徕峰的传说倒很贴切。瞧它,真美真险,真神气!看到它,甚至觉得自己也生出一种自负感!我看了无数名山大岭,却从来未有过这种感觉!好一股充满自信又自命不凡的劲头,这才叫做“名不虚传”

  呢!于是我面对它,急忙打开画夹,铺纸,调颜料,确认它的特征与神态……这时一个问号跳进我的脑袋里:为什么我在泰山侦上看它时就无此感受呢?为什么两处所得到的感受竟截然不同?这是由于观察角度的变化吗?

  是的,许多事物都是这样——在某个角度里,它可能黯淡和平庸;换一个角度,它的所有特征、所有美、所有光彩,一下子都能焕发出来。

  摄影师在他拍摄对象面前,一会儿蹲下来,一会儿扭斜身子,他寻找什么呢?

  角度,合适的角度!

  角度不同,你所看到的、感到的、获取到的、发现到的,就会全然不同。

  为什么同样一个事件,有人能写出催人泪下的悲剧,有人能写出令人捧腹的喜剧?生活是个最复杂的混合体,就看你从哪个角度观察和感受它了。

  不同作家,由于经历、身份、地位、气质、信仰和观念的不同,观察生活(包括人)的角度必然不同。有人喜欢表现qiáng者,有人的目光总盯在凡人小事上;有人视觉开阔,喜欢在生活中抓住最鲜明有力的粗线条,有人则用心良苦,细细透入对方的内心中加以体味。角度往往也是作家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托尔斯泰好像坐在乌拉尔山的山头,俯瞰大地;巴尔扎克却好像整天在巴黎的千家万户中间穿梭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仿佛躲在一个角落里看世界。换种方式说,巧合最能引起欧·亨利的写作欲;小人物的悲哀、自尊、真挚、委屈,最容易打动契诃夫的心;如果生活和历史不在雨果的头脑里凝聚成深刻的哲理,化为形象,他几乎就没有创作冲动……

  世界上的角度千千万万。爱是一种角度,恨也是一种角度,同情是一种角度,卑视也是一种角度。然而对于作家,热爱生活却是共同的角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活表现出的淡漠,恰恰是他对向往而得不到的生活感到茫然时的反应;正如有时“恨”才最有力地表现出“爱”来。

  为什么你在某些角度拍摄的照片,自己也会感到不像?这表明,角度中包含着真实感。

  有一部美国反战影片。在摄取一队即将开往前线送死的新兵时,镜头是透过伤员的一条腿和一只拐中间拍的。这角度中就凝聚着编导者的思想。

  从铁窗和从帆索中看到的蓝天是不一样的。一艘迎面开来的船和一艘离岸远去的船,便是不同的两句诗。角度中有内容,有情绪,当然还有格调、气氛、意境等等。观察生活要找角度,表现生活也要找角度。

  看上去,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面面俱到,写尽天下诸侯列qiáng。其实他牢牢抓住蜀国的兴衰为着眼点,而写蜀国又抓住诸葛亮的一生成败为立脚点。因此《三国演义》很容易被改写为一部《诸葛亮传》。这样,小说便繁而不乱,庞而不杂,有条不紊,广阔浩瀚而又具体翔实。作家有了立脚点,由蜀国向外面放眼,才好写刘表,写曹操,写张鲁,再写吕布。有人称这叫“俯瞰法”,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

  古典作品大多用这种方法,也算是一种传统写法吧!

  当小说从故事中脱出身来,作家们则开始注重多种角度。比如契诃夫的《葛里夏》,他把自己当作一个两岁的孩子。用这孩子的眼睛——重要的是以这孩子特有的感受来写周围生活。一切事物都美妙而可爱地变了形;平凡的生活也变得神秘莫解,显出迷人的魅力;契诃夫的另一篇有名的小说《卡西唐卡》,则是从一只狗的角度出发,即以狗的自我感受,写它如何不巧迷路丢掉了,如何流làng和受马戏班老板的捉弄,最后又如何找到了亲爱的主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9/6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