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93)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陈建功等

  三半夜里,我似乎醒来一次,但并不完全清醒。只觉得面前那亮晶晶的红烟头,依旧静静地一明一暗。在睡意蒙胧中,我迷迷糊糊地想,怎么这唐山人还在抽烟?是不是睡前那东北小伙子的问话,勾起他的心事,一时睡不着了?但我来不及去想,困倦好像个巨大的迷魂罩儿,重新把我笼罩起来。

  第二天醒来时,天已大亮。屋里好静,空气里有股烟味儿。我坐起身,却见那东北小伙子早已起身去了,大概又去逛商店吧!再看左旁的chuáng上,也是空空无人。被子叠得好好的,chuáng单抻得平平整整,那包儿、外衣、杯子,都没有了。原来唐山人也已经离去了。

  我一低头,一个景象如同画面一样跳入我的眼帘;在这唐山人睡过的chuáng前,靠近chuáng头的地上,竟有二三十个捏瘪了的烟头,一大片洒落的烟灰和废火柴棍儿。我心中不觉一惊,啊!他整整一夜没有睡觉呢!跟着我好像一切都明白了……

  再看看这些烟头,我立即想起昨晚这位不知姓名的唐山人的每一句话。我心里立即泛起一阵深深的懊悔!我当时为什么不去阻止东北小伙子那些好奇的问话?为什么我也在一旁眼瞧着那小伙子揭开这唐山人好不容易才封闭起来的隐痛?不负责任地去触动别人心中的隐痛,是多么不道德的啊!懊悔过后,留下的是内疚。烟头是最常见的东西了,却从来没有像这些烟头,如此沉重又长久地留在我心中。至今我几乎一闭眼,就能清晰地记起那些烟头,和那位陌生的唐山人……这是多么糟糕又无法挽回的一件事呀!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航鹰刘晋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专家李瑞环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副市长到天津上任。听说他带来了中央调拨的亿元震后重建城市专款,然而他面临的是全城满目疮痍的空楼和蜂窝蚁巢一般茬满地面的“临建”。

  日月如梭,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关于地震细节的记忆至今刻骨铭心。不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大地震重灾区的天津,更是由于在我们人生里程中有一个最不希望出现的巧合——7月28日是我们结婚纪念日。

  1976年炎夏,我们为了庆祝结婚8周年,本打算在28日晚上带六岁半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去观看演出的。不料凌晨三点多钟,大自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在那之前不知道地震的可怕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天津都有震感。人们虽也大喊大叫,但惊奇多于惊慌,因为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27日夜里出奇的闷热。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位于重庆道一座新楼底层一间小房子里,那年头人们都很穷,没有电扇,更谈不上冷气机,我们在大汗淋漓中给孩子摇动着蒲扇,直到深夜两点才入睡。

  凌晨3点40许,只觉得一阵猛烈的摇晃,伴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后来才知道这叫地声),窗子里闪现了一阵白昼般的qiáng光照得屋里通明,瞬间qiáng光消失,摸黑去开灯发现已经断电。轰鸣声逐渐退去,楼房剧烈地摇动着,竟然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吱嘎声。仿佛有一把大锯从天而降,要把这座四层水泥砖混结构的房子锯断。楼上传来了东西落地的叮咣声,大人孩子惊恐地尖叫声。

  慌乱中我们抱着孩子摸出屋门,却被过厅里倒下的自行车挡住了去路。那套有四间住室的大单元住着三户人家,每天晚上过厅里都摆放着许多自行车,这会儿一排自行车全都朝着我们家门口倒下了。我们只好放下孩子,把一辆一辆车扶起来,然后跑出单元门。

  事后想起来一阵阵后怕,若是知道大地震的破坏力,还去顾什么自行车呢!早一秒钟从车堆上爬过去,就能争取一线生机啊!那时候人们对于防震与减灾还一无所知啊!

  当时我们基于无知的勇敢还做出了雷锋式的见义勇为行动,楼里一位老太太是赤身luǒ体跑出来的,年轻人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穿上。见她哆哆嗦嗦站立不住的样子,航鹰还跑回楼内搬出一个凳子搀她坐下。

  无知无畏,当时虽也惊慌但未失措。真正的恐怖是在天亮时看清楚发生的一切的时候。

  那天黎明前格外黑暗,可能是大地震的天象,也可能出于我们从未经历过全市断电的体验。摸着黑我们和全楼的邻居们跑到了马路对面的边道上,对面是一片平房安全一些。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起周围的情况,这才发现我们这座新楼竟然向前倾斜了,压得边道出现明显的塌陷。附近的一些临街老楼的“前脸儿墙”不见了,一层层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一览无余。航鹰自幼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做舞台美术工作,熟知话剧理论“第四堵墙”之说。孰料一夜之间满街的房子都像话剧舞台似的没有第四堵墙了,只是一座座“舞台”上没有“演员”——人们都逃生去了,留下一间间凌乱的空巢。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原本以为安全的平房区,可能因为那些平房太简陋了罢,大震时门窗所在的前墙瞬间倒塌了,胡同里已经有尸体被抬了出来,蒙着被单停放在边道上。

  死亡就在身边,而且听说多是年轻的生命,年轻人跑得快,被倒塌的前墙砸个正着。奇怪的是听不见哭声,平房组成的胡同里一片寂静,死者的亲人们似乎还无法相信、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患有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目击死亡,一切镇静与勇敢全都丧失殆尽,浑身颤抖,心律不齐,陷入了无法克服的“后恐惧”中。在灾难面前人性的高尚我们居住的那座四层楼里大约有20户人家,平日邻里关系很冷漠,碰面时肯露个笑容就算客气的了。

  危难当前,全楼的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jīng神,原来有矛盾甚至不说话的邻居主动打起了招呼,互相关心,尽释前嫌。天还没有亮时,就有男人自动聚集起来一一清点各家人数,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查问全楼的人是不是都跑出来了。

  全楼的人被确认安然无恙之后,天也大亮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回楼里住了,总不能就这样半luǒ着坐在边道上,胆大一些的人开始尝试着进楼里搬出一些生活必需品:衣服、凉席、被子、粮食、油盐酱醋、锅碗、煤气罐等。那一天在路边的第一顿饭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是百家人吃百家饭,谁也说不清粮食是谁家的,菜是谁家的,锅是谁家的,反正都是大家的。gān活儿时能者多劳,吃饭时各取所需。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2)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那种高尚无私的气氛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地就飞鸟各投林了。我们当天下午就带着孩子投奔奶奶家去了。

  过了些日子航鹰回去拿生活必需品时,路边“临建棚”虽在,大锅饭已不见踪影,就听到一些谁jian谁厚道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闲言碎语。

  为什么只有到了大灾大难时刻人性高尚的层面才会普遍闪光呢?

  震后早上,余震还未停止,刘晋秋第一个赶到厂里,而震后第一时间到厂里的都是这些复员军人,大家按科室和班组分工,挨家挨户走访。万幸的是,虽然有的职工家房子倒了,人受了伤,没有“减员”的……事后,这些灾难临头先顾群众的复员军人被职工们所称道。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11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