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这东西_[日]渡边淳一【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日]渡边淳一

  又假如不是丈夫而是恋人的情况,当男人小心谨慎地戴好套子靠近时,女人也会觉得对方不够庄重,没有将男女jiāo合之事看得很神圣、很纯洁,只想得到自己的身体而已,或者怀疑对方对自己不信任,等等,这类心理不能说绝对没有。

  单是避孕套这件事情,神经质的女人便会有这许多心理活动,疑神疑鬼,结果自然是越想越扫兴。

  然而性感缺失症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即使相反的事情,也有可能成为性感缺失的原因。

  例如,戴避孕套可能导致性感缺失,但不戴的话也可能导致性感缺失,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例。这种情况常见于担心受孕的女人身上,当得知对方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的时候,心里惴惴不安而难以集中jīng神,有的甚至会拒绝jiāo合。

  正文 第七章 性感缺失的女人(9)

  这不仅仅发生在恋人之间,夫妇间也不鲜见。个别戒备心特别qiáng、谨小慎微的女人,自己若不亲自确认一下是否采取了避孕措施,就不肯接受对方亲热的要求。有的则是一方面想确认,但又出于羞耻而不得为之,于是心里自始至终七上八下的,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性jiāo过程中去。

  戴与不戴避孕套,都可能会成为性感缺失的原因,同时又分别是性感缺失症的治疗方法,这就如同放she线既是癌症的诱因,也可以用来治疗癌症一样,完全是一对矛盾。正因为如此,这也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幼儿性神经质

  前面已经论述了神经质的女人易患性感缺失症,那么“神经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神经质”一词,医学上是指体质性神经衰弱症,有时候也将qiáng迫性神经症归入其中。其jīng神症状表现为:感情易受刺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安等;身体症状一般较多的是自律神经机能不稳定,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表现。

  这其中最重要的共通症状是性格内向、极易形成自卑感的自我不确定,以及人生欲望过qiáng、对一切事物都按照理想要求十全十美的绝对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一般在生活中人们所说“神经质的人”,并没有严格按照医学定义,大都是从性格乖僻、过于敏感、易受刺激,进而容易受到伤害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在这些表象的深层,都是以上两种性格即自我不确定和凡事绝对化在作祟。

  内向、极易导致自卑感的自我不确定的性格,在性行为过程中毫无疑问是极易受到伤害的,而一旦受到伤害,伤痕会非常深,很难治愈。

  比如女子第一次在男人面前露出身体时,对方一句“腿怎么这样粗啊”,或是新婚初夜丈夫不经意地咕哝一声“好像有点松嘛”,就会导致有自我不确定性格的女人愈加内向、自卑感更重,势必陷入性感缺失。

  绝对化的性格更是一种令人头痛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往往理想过高、欲望很qiáng,而且对一切都要求十全十美,时常对周围抱有不满情绪。女人若是这种性格,经常会将其掩饰起来,而男人若是这种性格,则往往表现得极具攻击性。在我们身边很容易发现这类人。

  例如在酒吧里,看到女人走近,有的男人会坐在吧台一头自说自话地发牢骚,说些令人讨厌的话 (因内向和自卑感而导致自我不确定),结果身边没有任何女性朋友,时常一副不满的样子。这种男人一般被人称作偏执,是女人最讨厌的类型,最没有女人缘。

  绝对化的性格是由于女人将某个女人 (或男人将某个男人)固定于某种印象,完全无法进一步扩展开去,甚至将对某一个人的印象泛化至对整个女性或男性,因而在性格发展上是有缺陷的。

  这种对特定事物的刻板、固定印象,就像幼儿对于母亲的印象一样,属于幼儿时期特有的幼稚性,而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思维和情感应该从这种印象中脱离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jīng神成长的过程。

  极少数的激进派学生活动家囿于某种理想化的革命憧憬,无法从中跳出来,以至走进死胡同,苦闷一生,可以说就是一种典型的神经质患者。

  这种绝对化的性格使得自己的社会适应阈值变得十分狭小,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极少有合得来、可以协调共存的朋友,因而不断与身边的人发生摩擦,而这又反过来令其更加钻进绝对化的牛角尖,造成恶性循环。

  在性感缺失症中,神经质、幼稚性的女人治疗起来尤为困难。

  因为这种女人不仅仅是性格乖僻、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同时缺乏将自己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体验的事物随着成长及时地加以修正,使之合乎现在周围环境和规范的适应能力,永远停留在某个时点,只相信自己以前掌握的价值基准,对于不符合自己尺度的事物一概拒绝。这种人也被称作“大孩子”。

  正文 第七章 性感缺失的女人(10)

  幼儿时期人们所掌握的价值判断基本上都是由成年人灌输的,是既成的、单方面接受的。然而这个时期成年人传授给幼儿的价值基准,不一定是大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真实反映,而往往是被理想化了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现实的判断。

  例如,大人教育幼儿“不可以说谎”,幼儿尚无独立判断的能力,只好全盘接受。可是进行这样教育的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难道没有说过谎吗?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们清楚地知道不说谎就无法生存的道理。可是为什么教给孩子言不由衷的东西呢?

  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从理想入手,而且当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时,这种倾向就更加严重。通过向幼儿讲述理想,父母们觉得自己教给了幼儿正确的东西,完成了作父母应尽的责任。然而,成年人自身都无法坚守的理想让幼儿去坚守,不是对他们的戏弄吗?

  等到长大,孩子们会意识到:“父亲和母亲教的道理好像有问题哩,那些都是理想,跟现实很不一样。也许他们只是想告诉我,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那样去做。”

  从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所谓成长,就是自我卑小化、逐渐将自我融入社会的过程。

  绝大多数幼儿经由这个过程而变成一个成人,经过这个过程的磨砺,才能完整了解理想和现实,自我调适,以适应现实社会的种种状态。

  但是也有极少数人,拒绝这种转变和成长,加上其性格极度乖僻、自我,与周围的人摩擦不断,冲突不断,最终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样的事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看到。比如学运活动家就是一例,在幼儿时期只被灌输了概念化的人间正道,而随着年龄增长,jīng神上却仍旧没有“断rǔ”,以至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

  如果仅限于社会适应能力,那问题还算简单。因为一个人固守自己的尺度,顽固不化,势必会受到相应的非难、嘲笑,甚至是惩罚,这样有助于其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是狭隘的、不成熟的,从而加以改正,即使不能改正,至少也会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如果带入性生活中,问题就不是那样简单了。

  假设有位年轻女性自少女时起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视性为羞耻的事情,追求性快乐更是莫大的罪恶——在传统观念极qiáng、重视教养的家庭以及天主教徒家庭,这样的情形至今仍为数不少。即使父母自身沉浸在性爱之中,享受着性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涉及到子女教育,依然按照非常严厉的教育之道,教授给少女非现实的观念。少女因没有真实的性体验,对父母的教导只有全盘接受并坚信不疑。经年累月,其观念越来越牢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2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