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_郭宝昌【完结】(125)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宝昌

  景琦忙拦住:"妈!"

  白文氏回头恨很地看着景琦。

  景琦劝道:"妈!您千万别生气,我去我去,我这就去车站把她追回来!"

  北京。正阳门火车站。

  火车停在月台上。小福子和红花正往车上搬东西。杨九红站在月台上,神色疲惫,哀伤地望着火车。火车发出长鸣,九红刚要上车,忽然传来景琦的喊声:"九红--九红--"

  九红闻声一震,惊讶地转过身来,望着气喘吁吁跑到面前的景琦,九红的脸上浮现出一种难言的苦笑。景琦满脸无奈地望着九红,九红明白了,突然身体摇晃了一下,万分失望地转过脸去。

  景琦充满眷恋和歉疚地望着杨九红。

  "是你妈叫你来追我回去?"九红回过头问道。

  景琦默默地点了点头。九红喃喃地:"命啊,命!我跟你回去!

  我跟你……"猛然间火车又响起刺耳的汽笛声。

  景暗突然大叫:"你还罗嗦什么,还不快上车!"

  杨九红抬头惊诧地看着景琦,一下子愣住了。

  景琦百感jiāo集:"走吧!"

  杨九红如梦方醒:"爷爷!我没看错你!爷爷!你回去怎么跟妈jiāo代?!"

  景琦大吼着推了她一把:"快走!"

  九红感受到了景琦真诚而坚定的目光,转身走向车厢,泪如泉涌。

  景琦呆呆地望着。车厢挂钩相互撞击后,列车缓缓移动了,在撕心裂肺的汽笛声里渐渐远去……

  杨九红返回济南不久,天下大变。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果然革了大清王朝的命。孙文并没有带着大pào打北京,而是在南方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民心所向,不可抗拒。隆裕皇太后颁布诏书,宣告宣统皇帝退位,还政于民。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满清王朝彻底寿终正寝。

  成为中华民国国民的白景琦,毫不犹豫地响应政府号召,成为白家大宅门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大宅门掀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十八章

  日月穿梭,十年过去,不知不觉景琦已从而立之年超过不惑之岁,成为四十一岁的中年人了。这年是西历一千九百二十一年,民国纪元十年。白文氏刚好是"六六大顺"的六十六岁老太太;秉宽进入花甲之龄,整整六十岁了;景琦的儿子敬业,年满二十,成了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白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景琦事业有成,置办了一座更讲究的新宅子;再就是当年在宫里侍候过西太后的太监王喜光,出宫后,被白文氏作主收留,且成了白家的大总管,这在京城里头,成为不大不小的一档子竞相传说的新闻,人们多以为百草厅白家老号就是有气派,竟能让侍候过老佛爷的主儿去白家效力。知根知底儿的,则认为是二奶奶白文氏仁义,厚待有恩于白家的人。

  白家的产业,已由白氏三房兄弟景怡、景双、最琦共同经管,成为百草厅三大掌门人。为首的自然是景琦。按照多年传下来的老规矩,每年chūn景天儿,就要盘点细料库的药材宝贝(平时提药也如此),白氏三兄弟"三头对案",现场监督,明唱明记核查账簿,那情景很是庄重,不亚于在祖先堂祭祖--赵五爷、大头儿和景怡、景双、景琦五人站在细料库门前。库门把手上,套锁着四把大铜锁。

  赵五爷宣布:"三个房头儿的人都齐了,请大头儿先开锁!"大头儿上前,开第一把锁后退出;景怡上前打开第二把锁;景双开第三把锁;最后是景椅打开第四把锁。四锁去,五人人。他们进人细料库。

  细料库内。

  一排排的大柜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箱子、盒子、坛子、瓷瓶、瓷罐,靠墙放着药柜、酒缸、酒坛等等,每个架子上都挂着标明人库日期的小木牌:"乾隆十一年X月X日入库"、"道光三年X月X月入库"。

  "同治六年X月X日入库"、"民国十年X月X日入库"。

  景怡、景双、景价三人监督赵五爷取药。大头儿坐在账桌前记录,边记边高喊:"牛huáng四斤三两--麝香一斤二两--明墨两块四两八钱,当门子三斤--库存三年虎骨酒一百斤--"

  经过称药、开缸、记账、核对一系列手续,才算完成提药过程。四把大铜锁又将细料库大门锁上。

  景琦锁好最后一把锁退后,五人站在门前。而每到这时候,景怡总不忘的一句话是:"赵五爷,今儿提出了多少料,三个月之内一定要再补齐!"

  新宅上房院。

  白文氏、景价、王喜光,抱着狗的十三岁的丫头霍香、秉宽、敬业沿廊子向北屋走来。

  白文氏边走边问:"秉宽,你跟着老七到这边儿来了?"

  秉宽:"七老爷这新宅子总得有个老人儿看着,就把我弄过来了。"

  景琦:"你在我这儿看门房留着辫子可不行。"

  秉宽:"我不铰,如今这世道,我看不顺眼。还是老佛爷、皇上那会儿好。"

  白文氏:"这王总管在宫里侍候了老佛爷半辈子,他都铰了,你还留着?"

  秉宽奚落着:"当太监的都没良心。"

  王喜光上前揪了秉宽袖子一把:"我抽你!"大家都笑了。走到北屋门口,huángchūn忙迎了出来:"妈,我正收拾西里间呢,预备着您过来住。"

  "等我高兴了,过来住几天。"白文氏说罢,看了景琦一眼,故意试探着问,"你那位姨奶奶呢,不接回来?"

  景琦惶恐地:"派人去济南接了。这两天该到了。"

  白文氏言不由衷地:"行!你成了家立了业,盖了新宅子,爱接谁接谁,我就管不着了。"

  白文氏又向前走,大家忙跟上。景琦道:"哪儿的话,老太太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听妈的。"

  白文氏突然站住板起了脸,两眼瞪着景琦:"听我的?!"景琦惶惑地忙避开她的目光。

  "当年要听我的,把九红留下来,那孩子就不会在火车上小产!"

  白文氏越说越气愤,景琦吓得忙低下头。大家忽然感到气氛紧张,huángchūn在一旁更不知如何是好。

  王喜光见状,赶忙上前打岔:"二老太太,您再去三厅看看,大少爷住三厅!"

  敬业走上前:"奶奶,到我屋去看看,孩子们都在那儿等着呢。"

  白文氏:"走,瞧瞧去!"众人簇拥着白文氏远去,只景琦一人儿呆望看若有所思。

  范记茶馆。

  茶馆外街上,路边停了许多卖菜的平板车;王喜光慢悠悠向茶馆走来,伙计在门口高喊着:"王总管里边儿请!"

  茶馆大堂里坐满了卖菜的、拉huáng包车的……各类苦力,这些人大都光着膀子吃饭,喝酒;沿墙一溜儿多半坐在板凳上靠墙睡觉。王青光走进来,有些体面的菜客向他打招呼,王喜光爱答不理,只点点头,走到单间门口,武贝勒已站在单间门口恭候,二人招呼一声进了单间。靠着单间隔扇坐着一个壮汉,头靠在隔扇上,似乎在睡觉,一个大草帽盖住了大半个脸,看不清是什么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5/19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