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其人其文_严歌苓【完结】(38)

2019-03-10  作者|标签:严歌苓

2006年3月19日

大洋网

在2002年的第一个星期,中国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最新小说集《谁家有女初长成》,就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热烈地推出。这本小说集主要收入近几年严歌苓在国内发表的新作。

严歌苓近年来在国内发表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篇篇都几乎是jīng品,引起文坛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旅美作家,严歌苓并没有忘记现实中国,在对中国和世界的尖锐关注方面,反而走在国内作家的前面。她2000年发表的著名小长篇《谁家有女初长成》,写一个怀着梦想的纯朴美丽少女被欺骗被拐卖被蹂躏被毁灭的故事,其现实深度和jīng妙的艺术观照震撼了文坛,让沉湎于私人写作、身体写作、权色写作的中国男女作家大为汗颜。

在2000年《北京文学》主持的下半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中国小说学会评比的中国当代文学排行榜上名列第四。这篇小说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现在正准备参加一个国际电影节。写一个美国年轻富豪——一个同性恋者租中国女留学生通过非色欲的高科技手段生孩子故事的中篇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获《北京文学》2000年上半年作品排行榜第三名。

她的《白蛇》写演白蛇的女舞蹈家和一个女舞迷在文革中的“爱情”故事,获2001年第七届“十月”文学奖,据说获得了陈凯歌等大导演的青睐,有望搬上银幕。《魔旦》写30年代旧金山一个年轻华人名旦与一个漂亮jì女及一个美国男同性恋者的故事,也是严歌苓近年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这本小说集可以说篇篇jīng彩可期,代表了严歌苓的文学风格也是严歌苓文学成就的一个深刻剪影。严歌苓创作严肃,写男女故事写同性恋虽然jīng彩无比,但文字极其gān净,对审美道德的坚守和中美文化的尊重,使她的小说文学气质浓郁,蕴涵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她写作现代,但作品中却也充满了古典主义的阳光。她是一个动词作家,她以汉语丰富的动词表现人和世界动和静单调与无限的世界,她的动词像一盏明灯,又像夜空繁星照亮了人心和世界。汉语的描绘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优美的可能性,在严歌苓的小说里得到jīng微的表现。

90年代以来,严歌苓获得了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少女小渔》等多部影片,也多次获得港台和海外大奖。其著名小说《扶桑》的英文版在2001年畅销欧美,改编的电影正在好莱坞拍摄,今年有望在全球上映。严歌苓能够自由行走于文学创作和影视之间。她的文学创作汲取了小说和电影的优势,在中文写作中,是把小说艺术和电影艺术融合得极为天然的一个作家。

严歌苓创作成绩斐然,在海外在英美,是90年代以来最有名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在整个汉语界也占据重要地位,其成就和独特性绝对不输与国内任何一位女作家。严歌苓由于长期居住美国等诸多原因,除其在文坛和城市知识女性中享有很高声誉之外,在大众中影响一般。这对这位优秀的作家实在不公平。当然,这也是势利的中国文坛的悲哀。

《谁家有女初长成》虽然是一本小说集,但是这本将审美道德与好看故事、古典与现代、先锋与现实集于一身的小说集,将会在2002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使严歌苓在中国迎来自己的文学时代。

《谁家有女初长成》一定会为这位勤奋的天才、“沉默”不得志的作家带来好运。

伊离

严歌苓说,在美国当作家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优越感。进校第一天,她穿着很正规的白衬衫牛仔裤,谁知却招来一道道奇怪的目光。原来美国读写作的都是一些个性十分张扬的人,看不起成批量生产的新服装,情愿到旧货商店里淘旧货,每个人都穿得邋遢兮兮,看到她这么规规矩矩的打扮,还以为是学会计专业的跑错了教室。班里的同学都是美国人,除了穿着另类,这些学生似乎都在有意与主流社会对抗,看不惯资产阶级,对社会底层的人或有色人种充满同情。班里有个女生白天上课,晚上去跳脱衣舞挣钱,美国学生觉得这很正常,如果表现出吃惊,反倒显得土气了,所以她开始时总是尽量不让自己露出土气和狭隘。

生存总是最紧迫的事,严歌苓说她在美国什么都gān过,餐馆服务员、保姆、售货员和助教。在中国写作常要专门去体验生活,可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时,这种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严歌苓嫁的是一个美国人,丈夫原是个很有前途的外jiāo官,懂得包括中文在内的8种语言,曾在中国工作过两年。可就为了与严歌苓结婚,他丢掉了外jiāo官的饭碗。严歌苓也为此几次三番地被FBI(联邦调查局)传讯,甚至被要求作测谎试验。原因就是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严歌苓说这是她在美国受到的最大的人格侮rǔ——“美国的法律应该是无罪假设,可他们对我一开始就是有罪假设”。32岁的外jiāo官最后为了爱情不得不结束了外jiāo生涯,严歌苓的英语却因为有了这么一个语言高手的督导而日渐熟练。严歌苓说丈夫不允许她在讲英语时有任何语法错误,这使她在以后的写作受益非浅。她的第一本译成英语的小说《白蛇》就是丈夫和她一起翻译的。严歌苓说她正在着手写一个长篇,将以测谎事件为主线,书名暂定叫《谎测》。

严歌苓自觉英语学得已相当不错,正在准备用英语写作。“今后我的小说中文版就用中文写,英文版就用英文写”。她认为翻译的小说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往往很难表现出作品中原来的韵味——不是过火,就是不够。而如果直接用英文写,就会用英文来思考。“学英语使我用词更简练了。英语中的动词十分丰富,有动感。”她的体会是写小说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多了给人在阅读上有一种速度感,形容词用得多就有点学生腔了。“当然这也是被生活bī出来的。给国外报纸投稿,都要求文章短,这就必须节省每一个字,让每一句都有用。”

解宏乾

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少女小鱼》和《天浴》都曾引发话题,其小说代表作《扶桑》更是让许多导演产生了将它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1、传统,在急功近利的改良中失传

新京报:出于什么原因参与这部影片的创作?是京剧还是梅兰芳这个人物更让人有创作欲望?

严歌苓:应该说我对京剧和梅兰芳都有很大的兴趣。其实我和凯歌导演曾经不止一次谈过合作一部电影,《梅兰芳》又是我们都感兴趣的故事,所以他一提出由我来写剧本,我就欣然答应了。

新京报:在承担创作任务之前,对京剧有怎样的了解?还是直到写《梅兰芳》剧本才开始了解这门艺术的?

严歌苓:我对京剧的了解十分肤浅,还应该归功于小时候看的样板戏。对于传统京剧,我几乎一窍不通。但我很喜欢中国戏曲,比如河北梆子、豫剧、川剧,我都挺喜欢。南方的戏曲婉转缠绵,却不够有力量,京剧融汇了南、北戏曲的长处,所以我认为是最理想的。做梅兰芳资料研究时,我才开始大量听传统京剧,它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记者: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它在当代社会的处境似乎也不乐观。

严歌苓:中国的传统艺术很多正在失传,有的在急功近利的改良中渐渐失传,太将就当代人趣味的改良,也等于失传。京剧假如总是作为联欢晚会上的联唱,慢慢也就面目全非,等于失传。

新京报:梅兰芳是京剧史上最著名的男旦,因为他的原因让许多外国艺术家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独特的行当,他的传记应该会有一些关于这个行当的内容。

严歌苓:男旦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形式、以及这形式形成的社会心理相关联。自从研究戏曲历史,以及京剧和昆曲的历史,我发现男旦这个文化现象太有趣了。有趣在于它的暧昧,它不可道破,也道不破的本质,它还隐喻和象征了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特质。

2、梅兰芳,我认为他的人格是伟大的

新京报:在接下这部电影剧本创作之前,对梅兰芳肯定有当时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否通过创作《梅兰芳》发生了转变?

严歌苓:好像我和梅兰芳是有缘分的。十年前,有一位导演想请我写梅兰芳的电影剧本,那时候就读了一些有关梅兰芳的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那位导演没有启动这件事。在此之前,我只听老辈讲到过他,祖母活着的时候告诉我梅兰芳先生曾经到上海,如何一票难求。再有就是读了鲁迅刻薄梅先生的话。了解了梅兰芳的生平之后,再回想鲁迅的话,觉得一个文人隔着行当对一个演员如此尖刻地进行人身攻击,其实起源于中国士大夫阶层歧视艺人的传统,其实违背了鲁迅反封建的信条。看来一个人再伟大,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他的背景,这种攻击,是上千年的士大夫的“集体潜意识”在他身上的体现(套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通过对梅兰芳的了解,我认为他的人格是伟大的。

新京报:但他(梅兰芳)在当下被“神化”的看待,我们并不希望在影片里看到一个“高大全”的完人。

严歌苓:当代人会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梅兰芳,我不知道。在年轻人里,偶像的建树和倒塌发生的非常快。没有什么真功夫的人也会成为偶像。生活节奏的急骤,人心莫名的焦虑和慌乱,使人们对每一个偶像都是崇拜有余,而不会潜心欣赏,更别说分析。全世界都很焦灼。

新京报:梅兰芳的一生异常丰富,选材上势必面临取舍,哪些经历最值得去书写和表达。

严歌苓:他的一生非常丰富,每个阶段都值得表现。无论是做人还是演戏,他都是一个难得的人物,给后人留下无限想象和猜测的人物。

3、严歌苓与电影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不但创作文学作品,对电影剧本的创作也一直情有独钟。从1980年开始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随后严歌苓相继创作了《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大沙漠如雪》、《父与女》、《无冕女王》等电影剧本,这些剧本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均未能拍摄成影片,直到1988年剧本《避难》再次被搬上银幕。

1995年,根据严歌苓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由张艾嘉导演,刘若英主演的影片《少女小鱼》在台湾上映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很多影展的奖项。1998年,陈冲导演的影片《天浴》再次将她的小说搬上电影荧幕,她亲自担任影片的编剧工作,并因此获得了第3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严歌苓曾表示,电视只是“亚文化”和“泛艺术”,电影却是真正的主流文化。她受导演陈凯歌之邀,出任电影《梅兰芳》的编剧,“因为陈导在读完我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后,发现我的作品画面感qiáng,故事内容饱满,叙事分寸拿捏较准。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梅兰芳,也想借此机会挑战电影编剧这份工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8/5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