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作者:手帕望明月【完结】(8)

2020-02-16  作者|标签:手帕望明月


  “好吃!阿兄这个好好吃!还有点甜。”六娘盯着宋菽手上剩下的一点馒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看你这馋样,阿兄还没吃呢。”宋三娘道。
  宋菽倒不介意,六娘正在长身体,平时又没什么吃的,食欲旺盛一点很正常,便把剩下的一点也给了她。
  六娘拿了,却也不吃,反倒跑了出去。
  “谭力!我阿兄的馒头做好了!”宋六娘喊着,跑到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跟前,“你尝尝,看我骗没骗你?”
  关于馒头的事,六娘就数跟谭力吹得最多。谭力可不像宋六娘,大大咧咧的,他对宋菽所谓的白馒头抱着一定的怀疑。
  所谓酵母,即使是从海外而来,难道就真的能做出比酸浆发面更好的吃食?
  谭力接过那一小块馒头,周围的目光全都聚集了过来,有平时的玩伴催促他,快点吃吃看。
  馒头一拿到手,谭力就发现,它比曾经尝过的蒸饼更为松软。
  他咬了一口,面的香气盈满齿间,它不像酸浆酵发的蒸饼,没了肉馅的中和会发酸,嚼多了反而有丝丝甜意。
  到了此刻,他也不得不承认:“好吃。”
  “真的好吃?”
  “我们能尝尝吗?”
  “馋什么?这海外的酵母多金贵,你说尝就尝?”
  “六娘,一口,就一口。”
  在场的大人小孩你一言我一语,不待六娘发话,宋家的柴门又开了,宋阿南一手捧一个蒸笼,竟是把刚才蒸好的馒头都带了出来。
  一时间,面香袅袅,勾得在场几人都食指大动。
  宋菽曾说过要让大家都尝尝鲜,他果然没食言,每家都送了一整个大馒头。
  这年头粮食稀缺,拿到馒头的人家都喜出望外,也有不好意思收的,宋菽便说这些日子受大家诸多照顾,一点小心意还请收下。
  大家听了,都夸宋寡妇教得好,宋家的孩子懂得感恩,高高兴兴地捧着馒头回去了。
  宋寡妇走后这段日子,虽也有些小矛盾,但这些同村邻里并无坏心,对他们也算关照,除了来宋家围观的这些人,宋菽又和三娘在村里走了一圈,给剩下几户人家也送去了白馒头。
  如此一来,这天相河村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出现了宋家出品的白馒头。
  回到家,三娘问宋菽,剩下的面团是否也蒸了。
  宋菽摇头,让阿南去找了个小点的瓦罐,将剩下的面团放进去,上面铺上厚厚一层干粉,又用木板和砖压住罐口。
  “这是做什么?”六娘好奇道。
  “这是老面团,明日再做馒头的时候直接把它加进去,就不需要酵母了。”宋菽道。
  六娘点头,她知道馒头的具体做法是秘密,也不再多问,有人跟她打听只当不知道。
  宋三娘则立刻明白过来:“也就是说,以后我们都不用酵母了?”
  “是啊。”宋菽点头。
  “难怪,你说能挣钱。”
  刚才他们做馒头的时候把酵母都用完了,原本她还担心,他们把馒头都送出去了,日后还咋赚钱?况且这远渡重洋而来的酵母肯定不便宜,这么珍贵的东西,平头百姓买不起,买卖必然难做。
  此刻宋菽把面肥的关窍跟她一讲,立刻豁然开朗。
  这吃食口感好,用料便宜,关键还新奇,没准真的能像四郎所说的,可以挣到钱帛。
  只是村中的人大都没钱,若是去县城,蒸好的馒头必然已经凉了,这如何吸引县城的人花钱来买?
  宋三娘想到这里,却是没了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发面的方法,作者去知网查了下,中国的面团发酵技术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文中提到的酸浆酵发面法约公元6世纪前后开始流行,跟本文所参考的唐朝时间上基本吻合,属于第二个阶段,而第三阶段酵面发面法(就是咱们现在用的)公元十二世纪前后才流行,所以这里面的古代人就不知道啦~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4章 第四桶金
  第二天一早,宋菽叫上阿南,又去村里的磨坊磨面。
  说是磨坊,实际只是个草亭下放着一台石磨,宋菽到的时候,有一家刚磨完,还有两家在一旁等,见到宋菽和阿南来,连忙让他们先上磨。
  宋菽也不客气,让阿南推起磨盘。
  “你们今日又做白馒头?”
  “是啊。”
  这年头,大家家里的男人多半上了战场,养家的重担自然都落到了妇人头上。这会儿磨坊旁等着的,也是两个媳妇,各自背了麦粒来,说好了一起合作将麦子磨成粉。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2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