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番外 作者:艾草【完结】(8)

2019-06-13  作者|标签:艾草

章武元年,刘备于四月一日在武担山登基即帝位。第一次大朝会便在四月十五举行。汉既建国, 祫祭高皇帝以下。既有英贤作辅,儒生在官,宗庙制度多依旧朝宪章。然今日大汉偏安一隅,刘备与诸葛亮,赵云,董和君臣等领头,上下勤俭成风。刘备当年铸五铢钱,尚且把自己床帐上铜扣全数取下。贵为汉王,所用衣食器物,皆如世家子弟。诸葛亮与诸位儒生学士等商议制定宗庙制度时,即坚持朝会仪礼虽需依旧,然排场必得删减,不可铺张。如此便造成了朝会不华,却也威严肃穆的景象。为百官黎民所称颂。

可此番大朝会,殿上虽是陈置庄严,侍卫环绕。又正当春暖花开。可仍免不了几分萧索寥落的气氛。数位文武重臣于短短数月,竟尔半数凋零。孙乾早法正几个月病逝。糜竺为了自家弟弟糜芳害死关羽,叛国投吴的事情忧愤惭愧,一病不起,没能上朝。马超现下也病得不能起身,别提上朝议事。简雍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一个人,自来就放荡不羁,在刘备面前坐着也没个端正样。可此时在一边椅靠着扶手,脸色憔悴,是真的病病歪歪了,还犹自挤眼对着刘备笑,教人看得好不心疼。司徒许靖坐于刘备左侧首席,也倚靠着扶手,病得萎靡不振。众臣看着百官之首,坐于刘备右侧的诸葛亮,皆心底暗自宽慰。幸好丞相方当壮盛,且能者多劳,辅上治国,带领百官,处处稳妥,令人安心,可不正像萧丞相一般。况且诸葛亮更有子房之远略,又得善于运筹帷幄的尚书令刘巴相助。刘备知人善任,明并日月,恰如高祖。这便又是令人欣慰之事…

可刘备不同于高祖之处,便是极为重情,视臣子犹如骨r_ou_。兔死狗烹的事情,刘备绝干不出来。关羽威震华夏,一度逼得曹cao商议迁都。然功高震主之事,在刘备来说彷佛根本不存在。他更雅爱敬信诸葛亮,于外出征战时放心将内政大权交与他,从来没有半点疑忌,君臣二人亲密有逾父子。与关羽,张飞,赵云等更真真是情如兄弟,人人有目共睹。麋竺货殖之客,原无政理之才,但能借面吊丧,或婚或宾。然因早年曾散尽家财以资刘备于危难之中,此时高官显禄,位列开国功臣,竟班于诸葛亮之右。其弟通敌卖国,刘备也不曾与麋竺理论。简雍优游风议,简傲跌宕,嬉闹玩笑无所顾忌,因与刘备少小结识,一路相随不弃,也至大臣之位。若放在曹魏,岂不落个“恃旧不虔”的罪名,落得跟许攸一个下场。广陵陈登曾与刘备有短暂君臣之谊,后虽分道扬镳,刘备闻人非议陈登,犹当庭面斥。以至于流传出去,人皆言求田问舍,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此种种,刘备之重情可见一般。关羽一朝亡故,刘备捶胸顿足,椎心刺骨,连日哭泣。震怒之下早是听不进任何谏言。再有张飞噩耗…此痛此仇,当是难以想象。

此次朝会…将议东征之事。虽然丞相持重,多能婉言以规劝主上。更有群臣苦谏。然而刘备龙有逆鳞,一旦触怒,x_ing情执拗起来,谁也劝不得啊…

议事大殿中,一时地方官员上奏各郡政务已毕,便议东征之事。

“陛下!臣秦宓冒死起奏。”

众臣回过头去,只见当先启奏者竟是学士秦宓。他原非重臣,也无政理之才。然汉自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召集有名望的地方学士儒生,参与朝会。平日则专治经典,起教化之风。这类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是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所推举,为儒者与富人之代表。

只见秦宓奏道:“臣请陛下,暂缓东征之议。今兹害气在东,不宜先举兵,一也。午岁自刑,先发者伤,二也。日蚀灭光,昼昏星见,飞鸟坠落,宿值斗牛,忧在危亡,三也。荧惑伏匿于翼轸,戒乱及丧,四也。太白未出,进兵者败,五也。夫兴国之君,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故万举而万全,国安而身盛。”

众人闻此,皆是替秦宓捏一把冷汗。诸位重臣尚且还没发言,他就先说了一番天马行空的星象之说,可谓大胆。况刘备Cao莽起家,行伍出身,本来就不信神鬼天命。秦宓偏以天时阻东征,岂不激怒主上,徒自惹祸。果听刘备冷然道:“学士所言太过艰深,朕没有听懂。”

秦宓犹自不屈,叩首道:“请陛下深思微臣之言!”

一旁诸葛亮温言道:“东征之议已定,古来名将,但看战前筹划是否周密,条件是否充分。未有昧于天时而不出战者。君出此言,何其谬也!”

此言一出,群臣皆知丞相是恐刘备震怒,故而先出言斥责以保护秦宓。然秦宓犹自望着诸葛亮:“丞相!今义隆新国,是人事未周也。灾变屡见,是天时不协也!自守犹或不安,何得先发而攻人?兵法当分灾迎受害气,此时未可举动!”

诸葛亮眉头微皱。心道秦宓再说下去惹刘备发怒,怕是要当庭撵他出去。到时自己也不能保他,便道:“此当商议战略之际,若必要言及天时,学士可否先就天象,以示主上当以何人为将,方应天时?”

众臣怔然,一面替秦宓心惊胆战,一面暗赞丞相一句话反问堵住了秦宓之口。但愿秦宓识得时务,别再与刘备强争。只见秦宓怔然看着诸葛亮片刻,哑然无言,只得长揖退回班列。

诸葛亮对刘备长揖而奏:“臣连日来与众文武集议,今且为陛下陈上中下三计,望陛下裁之:上计者,陛下伐吴,请但收回荆南诸郡,当即回师。如此国力当复,再议北伐以讨凶逆。然若如此,必要防关将军之事再度重演,守将留镇荆州以防吴,不得举兵北向宛洛。如此则与秦川之师两面策应之计无法施行。若非天下有变,曹魏与孙吴再度交恶,否则我北伐难以克胜。”

“中计者,陛下灭吴,与魏成南北对峙之势。然此举必大伤国之根本,恐我大汉经年国力难以恢复。臣窃为陛下不取。”

“下计者,亦多有文武愿陛下暂息东征之议,举兵北伐,若事成,则灭吴易如反掌。然同上计,举兵北伐不能不多留兵以备吴。如此北伐兵力不足,亦难即克胜。”

众臣默然看着诸葛亮。丞相这一番整理,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出了群臣集议时的所有意见。也将刘备决心东征之意传达给文武百官。然而说了半天,从言语上谁都没有听出丞相到底更支持哪一个计划。然而既已分上中下,显然丞相更支持上计吧…陛下向来爱敬丞相,言听计从。此时又会如何…总不会完全驳斥上计?

但见刘备微笑望向诸葛亮:“朕然丞相上计。然大军征战在外,兵无常形。势若有利,朕当行中计。”

“……”众臣暗叹陛下究竟是爱护丞相。虽丞相说得委婉,亦给了陛下选择空间。陛下仍然不忍直接驳斥丞相。君臣相敬若此,实实难能可贵。

“陛下!”但听一清朗之声唤道。太常赖恭应声出列:“臣然丞相下计!”

群臣见此皆讶。太常赖恭位列九卿,班位仅次于丞相。他在荆州刘表手下任交州剌史,为人忠勇刚直,才华杰出,是心存汉室的豪义之士。自见刘备,两人x_ing情相近,一拍即合,赖恭与诸葛亮竭诚扶持刘备,功迹卓著,封镇远将军。曹丕篡汉,赖恭无比痛恨,上言请求刘备称帝。其子赖雄,亦才华超群拔萃,任丞相西曹令史。

而今赖恭虽与诸葛亮连日商议,仍然坚持尽最后一丝可能,阻刘备东行。太常之言,刘备再是不同意,也不会当面斥责。只见赖恭出列后,黄权紧随其后,亦奏道:“臣附议!”

治中从事黄权…这又是一位开国功臣。当年刘备与曹cao争汉中,定军山一战而定大势。除有法正之谋,黄忠之勇。更有黄权运筹规划之功。

有这两位力谏…不知结果当是如何。但听刘备温言道:“两位爱卿何以反然丞相下计?”

黄权摇头:“虽是下计,却最为稳妥。臣请陛下思赵将军前言:国贼是曹cao,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臣愿为陛下竭力谋划,以成全功!若北伐不效,请陛下治臣之罪!”

赖恭亦朗声奏道:“cao身虽毙,子丕篡盗。中原心存汉室者数以万计,百姓嗷嗷,道路以目。陛下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黄权与赖恭一唱一和,慷慨激烈,动人心弦。可说代表了多数欲劝谏刘备东行之人的心声。且二人还引用了赵云之言,一时众人皆看着他二人,心中暗叹。

刘备闻此,亦是感动,亲自离座下来,望二人片刻,却是叹道:“朕意已决,望两位爱卿全力助我,莫再多言。”

赖恭急道:“陛下…”

刘备凝望着他默然不言。赖恭忽然便觉自己说不出话来。而黄权转头去看赵云,只盼他也说句话。不料赵云竟然坐在那里静默不言,彷佛什么也没听见。黄权见此,如一兜头冷水浇下。知道赵云心疼刘备,早就不愿再阻他东征。

赖恭亦茫然地看向诸葛亮,只见诸葛亮摇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孙权人心苦不足,已委周泰为汉中太守,意欲再图蜀中。陆逊进克宜都,三峡天险已与我共有。两川门户,唯余白帝。若多留兵以备吴,则北伐难以全功。我倾国北伐,则恐大汉之忧,不在祁山,而在白帝之东矣!”

黄权见此,只得叹息,再对刘备一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赵云闻此,便亦起身出列:“臣亦请为先锋!”

刘备微笑道:“两位爱卿勿争先。容朕与丞相慢慢商议。”说罢便转身回座。赵云与黄权相对一笑,也各自回班。赖恭尚独自站在原地,怔然片刻,自知无奈,也只得回班。

但见诸葛亮对刘备长揖:“陛下,臣尚有一虑,望陛下深思之。孝直既殁,陛下身边缺乏运筹谋划之人。吴人晓兵诡诈,骁勇悍战。公衡所忧,不无道理。”

刘备点头道:“丞相尝言,子初运筹帷幄之中,远胜于你。朕命尚书令随军出征,在我左右。你可放心?”

诸葛亮笑而颔首。

法正殁后,诸葛亮举荐刘巴为尚书令。刘备知道即将东征之际,诸葛亮为了备战忙得焦头烂额。除筹办粮Cao,尚要教兵讲武。有刘巴在正可助他一臂之力。故而当即许之。虽然刘巴之前曾经欲投曹cao,后事刘璋,又劝刘璋拒刘备入蜀,不顾诸葛亮数次千里传书唤他,就是不愿投效刘备。后来刘备定西川,刘巴不得已归顺后又侮慢张飞。可说数次与刘备添乱。但刘备敬信诸葛亮,仍厚待刘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