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同人)大宋小吏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三)【完结】(107)

2019-01-25  作者|标签:拉棉花糖的兔子 穿越时空 美食 七五

  云雁回翻了个白眼:“就叫《东京日报》呗,简单易懂,接受程度高。”就像他当初做开封府报一样,真不是随便起名的。

  胡翰林一想,朴实无华的名字,但是的确非常易懂,颇有返璞归真的感觉,遂同意了。

  云雁回又怂恿他叫官家给《东京日报》题刊名,胡翰林本来还有点不愿意,其实他的内心是想找一位文坛名宿或者书法大家题字的。

  然而经过云雁回长久经验,那对于广大东京百姓,号召力都没有官家大,倒不是拍马屁,完全是出于商业性考虑,遂威胁道:“您老人家是不是嫌官家不够大牌?那我们不如从以往的资料里,集太宗的字好了。”

  以仁宗为人,在自己题字和找个书法大家,他还真有可能用后者,但是要说用太宗的字,那他肯定更高兴了。

  胡翰林险些吐血,只得答应了。

  ……

  在去翰林院之前,云雁回倒是从赵允初哪里知道了一件让他觉得十分难以言喻的事情。

  赵允初:“你还记得那日咱们出来时,三哥说他要去更衣,分开走了吗?”

  云雁回点头。

  赵允初:“现如今正在闹呢,有御史参了他一本。”

  云雁回心中疑惑,“参他什么?难道他在宫里随地大小便了?”那赵允迪也够能惹祸的。

  赵允初:“…………”

  赵允初黑线,忙道:“不,不是啊,是参他在宫中调戏侍卫亲军……”

  云雁回也满头黑线,尼玛,调戏宫女也就罢了,侍卫亲军都是些大老爷们儿,这传出去……哎,等等,侍卫亲军?

  “……周惠林啊?”

  赵允初点头。

  云雁回仰天长叹,“我就知道没完!”

  

第175章 一课之师

  清早, 李泽云整理好衣冠,对镜照了照,精神抖擞地道:“娘子,我去上课了!”

  曾经的御史台菜鸟,现在已经不愁弹劾量, 不用担心交辱台钱了。而且, 李泽云还幸运地被选上参与《东京日报》的编撰。

  虽然还未发行, 但是《东京日报》已经是万众瞩目了,主编撰乃是翰林院的老前辈胡翰林,曾经枢密院的风云人物,能在他手底下学习, 可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其实这差事很多人抢的,要不是官家重视,只挑翰林和御史,其他衙门还不知道多少人挤破脑袋也想钻进来呢。

  李泽云虽然渐入佳境了, 但是资历还是比不得其他御史。这不, 都是因为有消息说, 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奔波,所以在年纪上要有所考虑。

  加上之前飞来一个馅饼,不知哪位大神借李泽云之手献策,如今那治理蛮族之法推行得颇为顺利,大概台长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吧。

  李泽云的娘子罗氏也颇为自豪,她可是《开封府报》的忠实读者,这《东京日报》与《开封府报》听说就是同出一脉呢。

  之前郎君在御史台干得不是很顺利,让罗氏几乎要以为他会被调去别的衙门了,但是自从郎君的奏折里莫名其妙出现一张献策的纸条,他的工作就越来越顺利了,

  罗氏抚了抚李泽云的领子,“去吧,郎君,翰林院有些远呢,第一日上课,莫要迟到了。”

  这《东京日报》的编辑团队在成立伊始,首先便是在翰林院上课,非但有胡翰林亲自讲解,听说还有《开封府报》的主编会去传授心得。

  李泽云点点头,连忙去牵了马,往翰林院走。

  到了翰林院,自有小吏来拴马,问明了是御史台抽调的记者过来上课的,又引他去报道。

  李泽云发现负责报道事宜的人他还认识,此人乃是他的同年,姓王,王甫生,虽说入了翰林院后两人来往不是很密切,但是好歹有几分交情。

  见是认识的人,李泽云心中也安心了一点,和王甫生打招呼。

  “李兄。”王甫生点点头,他也入选了《东京日报》编撰团队,但是不是作为记者,而是做编辑的,严格来说,是助理编辑,正式的编辑都是入院十年以上的前辈了。

  李泽云见王甫生只有一个人,干脆留下来一边和他聊聊天,一边帮忙报道。

  李泽云问及王甫生,是否见过今日要来讲课的《开封府报》主编。

  王甫生想想说道:“这《开封府报》的编撰人员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主编却是极有水准的,把握住了府报的核心。”

  王甫生想到了自己曾被开封府的小编辑拉住,问“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意思,心中又有些无奈了。

  王甫生续道:“听闻此人虽无功名,但是文采斐然,否则也不会受到官家与胡公的青睐了。不过,面我却是没有见过的,他好像没有来翰林院审过稿。”

  “你也没见过吗?我太好奇了,毕竟他还是水景记的老板之一,我在我们台长那儿看到过官家御赐的水景,实在是美轮美奂!可惜我平日没有什么时间,否则也想养上一缸了。”李泽云颇为感慨地道。

  王甫生说道:“人都到齐了,我们进去吧,今日便可以看到了。”

  两人并肩往今日上课的地方走去,只见众位翰林、御史都正襟危坐,而胡翰林已经来了,坐在上方。

  王甫生行了一礼,告诉胡翰林人都到齐了,还有李泽云是在帮他的忙。

  胡翰林点点头,示意两人也入座。

  因为来得晚,他们只能坐在后面了。

  刚刚入座,李泽云便看到外面又走进来一个少年郎,面容甚是俊秀讨喜,嘴角带着可亲的笑容,手里拿着一本册子,还提着一块黑色的板子。

  少年郎进来便和胡翰林笑呵呵地问好,也不在意胡翰林严肃的表情。

  李泽云察觉到王甫生动了动,偏头看去,发生王甫生表情有点异样,“怎么了?”

  “没什么……”王甫生低声道,“我见过他,应该是开封府的人。”

  “哦,那他来也不奇怪。”李泽云说道。

  上面,胡翰林咳嗽一声,“你先来吧。”

  “晚辈下午还有工作,那就却之不恭了。”云雁回把黑板挂到了墙上,又掏出了一支粉笔。

  嘿嘿,既然已经发现沈括一枚,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这黑板和粉笔,正是他的手笔,使用感和现代也差不了多少了。

  云雁回在说话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下面的翰林、御史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本来很不理解那板子是做什么的,还有少年郎在做什么,直到他写了一句“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后,大家才明白那是写字用的,悬挂起来倒是方便大家观看了。只是,这么小一块,写几句话也就没空处了。

  此时此刻,有的人已经反应过来了,看来,此人就是传说中《开封府报》那位年轻的主编了。

  随后,少年郎回过身来,把手中的白色条状物往面前的书桌上一扔,双手撑着书桌,朗声说道:“在下《开封府报》主编云雁回,今日特来与诸位探讨一番报纸的编辑与采访工作。”

  王甫生:“…………”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句话是胡翰林送给本报的警语,诸位都是有才之士,但我还是再解释一遍吧,此言意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恪守中立,不偏不倚。这,正是在编辑报纸时需要体现出来的!”

  王甫生:“…………………………”

  李泽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位少年主编说的是“体现出来”,而非“做到”,颇值得玩味,再看周围的同仁们也小声窃语着,便偏头去看王甫生,“王兄,你怎么看?”

  不想,李泽云转头就看到王甫生如同石雕一般,脸上的表情更是难以言喻。

  “王兄,王兄?怎么了?”李泽云看王甫生如梦初醒,笑谑道,“怎么,听云主编解《中庸》,受益匪浅,都入定了?”

  “……”王甫生看了看李泽云,又看了看上面神采飞扬的云雁回,嘴唇动了动,“一,一言难尽……”

  ……

  云雁回尚在上面侃侃而谈,好在大家都是有素质的人,而且胡翰林可也在一旁正襟危坐,随时准备记笔记呢,所以他一开口,窃语的人就住口听讲了。

  “接下来,我会分几部分阐述。同时,通过一些实际事例,为大家体现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你们日后可能用得上的经验。”

  云雁回又摸出一块黑板刷,转身把那行字擦掉了,在上面又写了一句话。

  一.目标消费人群。

  众位编撰人员顿时又骚动了起来,倒不是因为这句话语言有点怪异,而是因为那块板子,居然,是可以反复擦除书写的吗?

  就连胡翰林也“咦”了一声,盯住了本来没放在心上的黑板。

  大家都上过学,有的更教过学,几乎是一瞬间,就察觉到了此物的妙用。

  胡翰林不禁开口道:“等一等,你……冒昧了,云郎,你能否说一下,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啊,是黑板和粉笔。”云雁回介绍了一下,“可以反复书写,而且尺寸想多大都行,成本很低的,工部刚刚研究出来的,我这个是试用品。相信不要多久,各个衙门和书院就能装备上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7/11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